瑞士《新蘇黎世報》2月25日文章,原題:“這個民族有能量”
早在1935年,瑞士記者沃爾特·博斯哈德就寫道,這個民族身上有一種能量,能承受難以形容的苦難、危機、戰爭,且總是一次又一次站起來。今天很清楚:中國已趕上西方。中國已在一個重要方面優於我們:社會韌性。
政治學家們寫了很多中共的韌性,經濟學家們討論了中國經濟的韌性,比如幾乎毫髮無損度過金融和經濟危機等。特別是新冠疫情表明,中國社會能比西方社會更好地應對危機。中國的成功表明,一個社會具有彈性並能適應變化,至關重要。
中國社會的韌性並非一蹴而就,它是歷史性的,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中國應對影響深遠的危機的經驗、過去30年的快速變化。過去一個世紀裏,中國經歷了西方大部分地區沒經歷過的艱難。世界上也沒有哪個社會比中國變化更大。人均經濟產出增長最清晰地表明瞭這點。1990年至2020年,瑞士的人均GDP增加一倍多。而同期,中國增長30多倍。
(作者卡特琳·布興巴赫,環球時報 青木譯)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月25日文章,原題:韌性的中國
世界正面臨動盪和種種挑戰。儘管很多挑戰具有跨國特點,但打造面對挑戰的韌性,須首先從國內着手。許多西方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和記者,不是以誠實和持續的方式解決本國國內的信任赤字,而是通過虛構和誇大外部威脅(特別是有關中俄的)來尋求團結國內民眾。這是一種危險的轉移視線,會讓西方國家更加不安全。它們將不會把足夠注意力和資源用於本國重要事項上,如刺激需求、確保社會保障、減少經濟不平等……若這些領域沒進展,不滿情緒就會增加,進一步破壞國內、地區和全球的穩定。
中國認識到,在媒體上打 “口水仗”、應對與美國的冷戰,同時試圖解決國內挑戰,這是場零和遊戲。有鑑於此,中國推出“雙循環戰略”,增強抵禦外部壓力和干擾的能力,同時保持嚴格的“動態清零”抗疫政策。除了挽救生命,這還令國家避免了長期封鎖對經濟造成拖累,促進生產、消費迅速恢復。這使中國政府有信心推進“共同繁榮”。中國才剛剛開始。在尋求共同繁榮的過程中,政府將繼續使用市場激勵和財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做大經濟蛋糕,並確保收益得到更公平分配。自願的慈善捐款也在發揮越發重要的作用。
中國政府還在努力確保戰略自然資源、能源、工業材料和農產品等的充足供應,以抵禦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此外,中國還改善預測、管控和緩解重大金融或非金融風險——包括 “黑天鵝”和“灰犀牛”——的系統。中國仍致力於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峯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且不能保證必然成功。從中國過往的做法看,在制定和實施大膽政策時,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也有從失誤中學習和麪對不斷變化的條件調整適應的悠久歷史。無論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公開敵意的時代,中國幾乎別無選擇,只能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説,幸運的是,無論中國在解決內部不平衡方面取得什麼進展,都會促進全球穩定。
(作者安德魯·沈等,環球時報 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