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悦選勝重新考驗中韓關係

馬曉霖(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

3月10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悦以微弱優勢擊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第20屆總統,為保守陣營奪回失去5年的執政權。由於尹錫悦主張韓國外交向美日靠攏,他入主青瓦台將給東北亞安全格局帶來新變數,也將使相對穩定的中韓關係面臨新考驗。

61歲的尹錫悦帶着很多名頭快速在政壇登頂,如“政治素人”“網紅”“鐵面檢察官”“總統剋星”“狠人”和“韓國特朗普”……今後5年,這位法律背景出生、缺乏從政經驗、政經立場雙保守的總統,將如何執掌韓國在地緣政治“百慕大”的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行穩致遠,一些觀察家頗感擔憂。

尹錫悦執政,是韓國朝野兩黨的風水輪轉,也是不同政策和理念的碰撞乃至反轉,必然波及韓國未來的對外關係。輿論已熟悉共同民主黨和文在寅的外交政策和博弈套路,對尹錫悦的競選綱領也耳熟能詳,懸念只在於,尹錫悦在競選口號與執政實踐之間有多大的搖擺幅度。如果他完全兑現競選主張,對東北亞穩定和中韓關係不是福音。

尹錫悦曾做過當選總統後的出訪排序,即美日在前、中朝押後。勝選當天首次面見媒體,尹錫悦以柔和語調對其外交立場進行了“軟包裝”,強調將重建韓美同盟,強化全方位戰略同盟關係,發展“相互尊重”的韓中關係,打造面向未來的韓日關係,敞開南北對話大門但堅決反擊朝鮮的“非法、不合理行動”。

2017年,中韓建交後25年的“蜜月”期被“薩德”風波終結,雙邊關係一度陷入低潮。所幸的是,文在寅執政後做出“三不”承諾:不再追加“薩德”系統,不參加美國主導的反導系統,不與美日締結三國安保同盟。此後中韓關係緩慢回暖復軌,但迄今尚未迴歸到歷史最好狀態。

尹錫悦曾強調當選後力促韓中關係“繼續提質升級”,但他強硬的對華立場已家喻户曉。他攻擊文在寅政府對華對朝外交政策,甚至要求中方拆除邊境雷達換取韓方撤走“薩德”系統。朝鮮執政黨中央近期發佈的全會公報基本未提北南關係,也表明平壤不看好尹錫悦主政後的北南關係。

尹錫悦更大的外交潛在風險在於,他不僅要重建和強化韓美安全同盟,還要建立韓日安全同盟並主張半島局勢危險時邀日本自衞隊進駐。將韓美同盟置於優先位置的尹錫悦,意圖最終構建韓美日三邊同盟。而且,尹錫悦還圖謀韓國加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扮演印太安全體系“五虎”之一。

美國一直力推印太戰略,並通過“四方安全對話”“美英澳同盟(AUKUS)”和美韓、美日、美台安保框架,加固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並藉助操弄台海危機、釣魚島爭端和南海紛爭等議題,作為組合拳遏制中國發展和維持美國霸權。即使烏克蘭危機爆發並深刻改變地緣格局,美國也將聚焦印太並針對中國,如果尹錫悦政府拋棄前朝超脱、模糊、平衡的政策,迎合美日並甘為驅使,勢必加劇東北亞緊張態勢並衝擊中韓關係。美國總統拜登10日當天打亂尹錫悦團隊日程,搶先與其通話即表明,華盛頓對青瓦台新主人也寄望頗高。

國家體量和綜合實力決定外交政策和博弈能力,韓國的最佳地緣選擇是繼續走好大國間的平衡木,而不是押寶美日的蹺蹺板。尹錫悦面臨的是“府弱院強”“朝小野大”的決策格局,反對黨在議會是第一大黨,新政府內政外交勢必受到有力鉗制。此外,民族主義之風盛行的韓國固然對華有負面情緒,但反美厭日傳統的社會基礎和輿論力量也相當強大。如果外交跑偏,尹錫悦政府必然在外被大國博弈碾壓,對內喪失執政根基。

從經濟層面看,尹錫悦的外交主張也是南轅北轍。尹錫悦和國民力量黨代表保守勢力,主張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反映了三星和現代等大企業大財閥的主張。中國經濟對韓國經濟保有強大的塑造力,中韓密切聯繫決定了尹錫悦政府不能背對中國一頭扎進美日懷抱。否則一旦經濟形勢不好,青瓦台的總統寶座就會變成一條針氈,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將兩任總統送進監獄的尹錫悦不乏理想,甚至氣衝霄漢,也曾脱離實際的誓言,要讓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人口5000萬且缺乏資源的韓國成為超越空間的大國。這種選舉口號完全脱離基本實際和治理規律,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也會與其“強大外交、堅固安全”的口號漸行漸遠。

尹錫悦曾宣稱“要改變未來”,其實對他這樣的“政治素人”而言,最佳路徑是立足現實並蕭規曹隨——讓韓國經濟上依託中國這個超級引擎和巨大市場,外交上多元平衡穩健務實。萬不可像某些處於大國“夾縫”之間的國家的政客那樣失去理性與理智,最終被美國賣了而悔之不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0 字。

轉載請註明: 尹錫悦選勝重新考驗中韓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