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月宮365”計劃啓動8名宇航員入駐月宮。電影《火星救援》中男主在火星的基地裏自給自足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在未來的深空探測中,宇航員們經常需要面對密閉空間、無任何外援的全自主生活。從5月10日起,8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宇航員”將分兩批進入該校自主設計的密閉艙室“月宮一號”,開啓他們365天的完全自主生活。
北航“月宮365”計劃啓動 8名宇航員入駐月宮
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網消息,今天上午,“月宮365”計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正式啓動。這是繼北航2014年5月成功完成為期105天的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實驗後,進行的為期365天多人次更高閉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綜合實驗。8名北航的在讀研究生將作為志願“宇航員”分兩組輪換入艙完成此次實驗。依靠“生物再生”實現自給自足 探索人類移居太空生活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閉環迴路生命保障技術,是未來月球、火星基地等載人深空探測所需的十大關鍵技術之一。“月宮一號”實驗團隊利用此次“月宮365”大科學實驗,將要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推動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國領航的重要契機。
據悉,“月宮一號”即“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實驗裝置”,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該技術,這項研究對保障中國載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天計劃的順利進行、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據《北京晚報》報道,“月宮一號”由1個綜合艙、2個植物艙組成。植物艙內的三層植物架上還種滿了各種作物,包括生菜、茄子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聞網消息稱,10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院士,副校長房建成院士,“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與8名學生“宇航員”一同出席了入艙儀式。
北航“月宮365”計劃啓動 8名宇航員入駐月宮
校長徐惠彬在講話中指出,此次“月宮365”大科學實驗,是我國在此項技術上繼續衝擊世界前沿目標的又一次重要行動,必將為我國載人深空探測的生命保障研究提供更加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據瞭解,自2004年起,“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及其團隊瞄準國家載人深空探測重大需求,懷揣着月球夢,團結協作,堅韌拼搏,經過近10年的執着奮鬥,建立了面向空間生命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技術體系及研究方法,2013年10月集成所取得的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地基綜合實驗系統“月宮一號”,2014年1月至5月成功進行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實驗,密閉實驗持續了105天。
8名“宇航員”入駐“月宮”幹些啥?
據《北京晚報》介紹,談到此次實驗與2014年的密閉實驗相比有何不同時,劉紅10日上午介紹説,首先是實驗時間更長,這次8位“宇航員”分兩組,每組兩男兩女,將在艙內生活整整365天,“兩組人交替入艙,交接在專門的‘氣閘艙’緩衝帶完成,跟真實的空間站換班一模一樣。”
據報道,這次還新增了一個植物艙,所種植的蔬菜、農作物增加到了30多個品種,包括小麥、茄子、豆類、西紅柿,還有作為水果的草莓。動物蛋白方面,“宇航員”們除了自己帶了一些肉類外,主要就靠艙內養殖的黃粉蟲補給。“宇航員”們還帶了一些啓動用水,入艙後將完全依靠這些水循環使用維持生活。
第一批入艙“宇航員”中的“艦長”劉慧介紹,進艙後每位隊員都有獨立的分工,比如她就負責統籌艙內所有工作,2號植物艙的種植和管理,還有做飯,“我們收穫小麥後會脱粒磨粉,我是河南人,會做饅頭。”她笑道。
在這樣密閉的空間長時間生活會不會孤獨?劉慧説他們已經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實驗項目和業餘生活,“裏面還有動感單車,我們也可以上網、看書,不會孤獨的。”
“月宮一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植物、動物、水、微生物組成的四生物鏈環人工生態系統,空氣、水等全部在艙內循環,廢棄物也由艙內自主處理,力爭實現全艙閉合度達到98%以上,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測的環境。這個閉合度在全世界的類似實驗中也是遙遙領先的。
北航“月宮365”計劃啓動 8名宇航員入駐月宮
劉紅説,我國神舟系列飛船還有國際空間站通常會攜帶全部物資,或通過物理化學方式再生氧氣和水,宇航員吃的食物只能一次性攜帶充足,不能再生。然而如果人類在未來進行更長時間、更遠距離的太空探索,食物完全通過攜帶儲存供給,或進行地面補給將變得十分困難。
她表示,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生物再生”,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飛向火星的飛船中,構建一個類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態系統。
在這樣一個系統真正飛向太空之前,就需要在地面構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系統,進行一系列集成試驗研究,為將來人類真正在太空居住提供保障,這就是“月宮一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