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日話題第3946期:中國出境遊人次超過入境遊3000萬,不一定是壞事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最近,國內一家智庫的報告顯示,國人出境遊增長迅速,外國人入境遊卻增長緩慢,中國出境遊超過入境遊3000多萬人次。有人覺得,國人整體並不富裕,這個數據可能不準;有人覺得,這表明中國旅遊業的吸引力不足;有人覺得,旅遊業是重要的經濟支柱,中國可能已錯失國際旅遊紅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詳細]

  要點速讀

  1

  中國有3000萬“國際遊客赤字”,並不能説明中國旅遊資源不再吸引人。

  2

  “國際遊客赤字”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國人有錢了。

  3

  發展出境遊對一國經濟有獨特的好處。

  3000萬的“國際遊客赤字”,與統計局數字相悖,但更接近真相

  這份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佈的報告,首次提出一個概念――“國際遊客赤字”:一個國家出境到其他國家(地區)的本國遊客大於入境本國的外國遊客數量。這個脱胎於國際貿易的概念並無太多新意,但它給出的數字很特別――中國“國際遊客赤字”為3000多萬。

  説這個數字特別,是因為它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矛盾。國家統計局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入境遊客數量約為1.34億人次,出境遊人次為1.28億人。這意味着中國大陸“國際遊客數量”不僅沒有赤字,還有盈餘。

  那誰的結論更準確些呢?當然是智庫。由於中國大陸的出入境數據採用了特殊的統計口徑,即入境遊客中既包括外國人,也包括港澳台同胞,統計中的出境遊客目的地也包括港澳台地區。1.34億人次,不全是外國人對中國入境旅遊做出的貢獻。

  就以2015年為例,當年入境的1.34億人次的遊客中,76%為港澳同胞,4%為台灣同胞,真正的外國人入境遊客才佔20%。然而澳門的人口才60萬左右,香港人口也就730多萬,要達到統計的人次,得每個人都來大陸旅遊十幾次才行。實際上,由於內地與港澳台聯繫緊密,很多港澳台同胞來內地是工作、探親和做生意,不是來旅遊的。

  智庫的數據則減去了港澳台與大陸之間的遊客流動,結果是――中國大陸居民出境到外國旅遊為5700多萬人次,外國人入境遊客量為2600多萬人次,得出了中國“國際遊客赤字”3100萬人次。如此統計雖然也有缺陷,但顯然更接近真相。

  國外免税店“爆買”的中國遊客

  但不必因此悲傷,“國際遊客赤字”增加的背後是國人有錢了

  國人向來以祖國的歷史文化、名山大川自豪,現在“國際遊客赤字”卻有3000多萬,這讓不少人感到難過,認為推廣不到位,旅遊業的種種亂象損害了中國旅遊業的吸引力。

  從長遠看,一個國家的旅遊業更加規範,做好推廣,簽證政策更便利確實能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但做好這些需要時間,且很難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這是因為影響人們出國旅遊的因素很多,如文化興趣、探親訪友、當年收入、匯率變化等,以匯率變化為例,《旅遊科學》上的一篇論文估算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1%,中國入境旅遊人數減少2.71%。”

  中國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指標排名一直較高,也是最吸引外國人的旅遊資源

  世界經濟論壇每年都會發布《旅遊業競爭力報告》,這份報告權威性較高,它根據旅遊環境、政策條件、基礎設施、自然資源四方面的14項具體指標,對140多個國家進行競爭力排名。中國大陸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排名分別為第37位、第 45位、第17位,而外國人入境旅遊人次分別為2629萬、2636萬、2598.5萬――2014年競爭力排名下降,外國人入境旅遊人次有小幅增加,2015年排名上升,人次卻小幅下降。可見,短期內旅遊競爭力的微小改善和外國遊客數量關係不大。

  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匯率的變化和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數量能保持穩定,已相當不易。中國“國際遊客赤字”增加的真正原因,在下圖中也一目瞭然――去外國旅遊的大陸游客人數增長迅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計算出的中國大陸“國際遊客赤字”情況 來源:中國與全球化智庫

  報告認為,隨着經濟的發展,中國中產階級規模的擴大、出國遊還會升温,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中國遊客提供了便捷的簽證政策、國際航班、旅遊服務,預計這一赤字在未來五年內會只增不減,達到1億人次。

  國民收入提高,不滿足於國內遊,進而產生“國際遊客赤字”幾乎是必然。以日本為例,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末,其國民收入增速遠超他國,出國旅遊人數由1964年的不到13萬人激增到1997年的1680 萬人,增加了近130倍。而同一時期訪日外國人數從16萬增加到422萬人, 增長不到27倍。

  當時的日本人也是在海外一擲千金,購買各種奢飾品,無論是酒店還是百貨店,服務人員一看到黃色面孔立即用日文打招呼,類似的場景,國人才開始熟悉。

  在外匯儲備過高時,發展出境遊很有好處

  還有人認為,出國旅遊不僅是崇洋媚外,還消耗了寶貴的外匯儲備。這種觀念就太過時了。中國外匯儲備從2000年開始迅速增加,到2014年6月達到歷史峯值3.99萬億美元后回落,目前為3億美元左右,以任何標準來衡量,都相當充裕。

  這裏需要明確一個金融知識――外匯儲備確實重要,但不是越多越好。央行收外匯,需要投放人民幣基礎貨幣,而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影子銀行存貸款的充分轉化,貨幣乘數可達5倍(即央行投放1000億基礎貨幣,M2可達5000億),這會加劇貨幣超發,帶來通脹壓力;過高的外匯儲備顯示在外匯市場上,是外匯供給大於需求,這會迫使本幣升值,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而出國遊則會帶來用匯需求,在外匯儲備過高時,不僅可以緩解國內的通脹壓力,還可以讓老百姓買到國外相對便宜的產品和服務,一舉兩得。

  當年日本海外遊迅猛發展,也和貿易順差擴大,本幣升值壓力關係密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1987年日本政府推出了《海外旅遊倍增計劃》,計劃把出境旅遊人數從1987年500多萬人增加到1992年的1000萬人,結果1990年出國遊人數就突破千萬大關,當年日本出境旅遊者共計花費200多億美元,隨着國際服務貿易支出增加,其國際收支更加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

  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開始升值

  一國有“國際遊客赤字”是好事,國人應該多出去看看

  日本從90年代開始,也開始採取各種舉措吸引國外遊客,並在2014年實現了國際旅遊收支順差。不過,有專家指出,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不再出國遊玩,是實現順差的主要原因。

  不出國,有不願――對國外的治安、飲食有擔心,但更多的是不能――90年代開始的經濟蕭條,讓很多日本人飯碗都不保,去海外旅遊更成為奢望,即便去海外旅遊,也要去性價比更高的地方。如日興證券分析師肖敏捷所説,“去台北吃小籠包、到巴厘島曬太陽的‘小確幸’,成為海外旅遊的主要目的。”

  從這個角度看,一國有“國際遊客赤字”是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寫照,而“國際遊客赤字”逆轉,則是國力下降的表現。

  2015年遊覽北京胡同的日本遊客

  旅行,尤其是“出國遊”向來備受推崇。中國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諺語,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也專門寫過《論旅行》,他認為,“遠遊於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於年長者則為經驗之一部分”,遠遊者應寫日記,參觀皇家宮廷,尤其要看君王如何接見各國使節,還要觀看宗教儀式和會議,學者演講和辯論,軍事操演,參觀歷史遺蹟和自然景觀……總之,一切有價值的禮儀習俗和風光名勝都不能錯過。

  貴族範的旅行很難再現,但遊覽名勝古蹟,體驗風土人情,普通人也能做到,而培根提倡的“把在國外學到的某些最好的東西融進了本國的習俗”,每個人都可一試。

  結語

  “百聞不如一見”,到一個國家走走看看,可能是瞭解這個國家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