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身陷社交恐懼 美國新生吐槽:交朋友太難!
9月18日電 美國《僑報》於當地時間9月17日刊登署名為弗蘭克•安東尼•布魯尼的文章,指出,九月正值開學季,美國各大學的一年級新生正在適應新的生活,他們努力應付着人際交往的困境,徘徊在孤獨深淵的邊緣。作者希望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新生的“孤獨”,幫助他們做好準備。
資料圖:美國學生表演武術。中新社發 王歡 攝
全文摘編如下:
新生們發現自己漂泊在茫茫人海之中。那些科技用品能幫他們和父母以及高中的朋友們保持聯絡,但也會提醒他們,幾乎所有他們最瞭解的人都不在自己身邊。這種疏遠可能會導致酗酒和其它自毀行為。
他們嚇壞了
佈雷特•愛普斯坦(Brett Epstein)體會到了這種感覺。“當時我在宿舍裏度過了第一個晚上,這感覺就像一堆磚頭砸中了我:這裏只有我一個人,”21歲的愛普斯坦是查爾斯頓學院(College of Charleston)的大四學生,他向記者描述自己三年前入學時的情形:“我完全嚇壞了。
克拉拉•阮(Clara Nguyen)也有同感。“結交朋友要比想象中難得多,”阮是一位19歲的大二學生,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她向記者講述自己去年的經歷。“我不知道該怎樣做一個新人,同時又保持我一直以來的樣子。”
很明顯,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面臨錯位。第一次獨立生活,感覺步履蹣跚。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因為大學在青少年心目中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地方,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承諾。神話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令他們中的不少人瞠目結舌,當今青年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更加劇了這種衝擊――比如社交媒體,以及那種把上大學描述為一切煩惱的終結這種中學式敍事。
剛退休的馬薩諸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哈利•洛克蘭-米勒(Harry Rockland-Miller),講了他接待過的一個新生的故事,頗有代表性:
“他18歲,來上大學,第一個週末被邀請參加一個聚會,但是什麼人也不認識,所以就開始喝酒。他喝了太多,結果醉倒在宿舍大廳的長凳上,感覺很噁心。沒有人停下來説:‘你怎麼樣?沒事嗎?’他感到孤立無援。第二天他來和我談話的時候,他説,最令他觸動的就是,‘身邊有那麼多人,我卻是孤零零的。’”
在人羣中孑然一身
美國大學健康學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去年在51所院校對將近2.8萬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超過60%的學生説他們在過去12個月裏“感覺很孤獨”。將近30%的人説他們在過去兩週裏有這樣的感覺。
國內首屈一指的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健康倡導組織傑德基金會(Jed Foundation)的醫學總監維克多•施瓦茨(Victor Schwartz)表示,這些發現與他本人的觀察是相符的。“來自學業和財務的壓力是他們意料之中的。”他説,“許多學生感覺孤獨,而且認為這是他們特有的問題,因此誰也不願意談起此事。”
這些年輕人的確會做一些父母輩在上大學時不會做的事:用Facebook和Instagram來表演一出出啞劇,傳播享樂和精彩。UCLA心理學家伊麗莎白•龔-蓋伊(Elizabeth Gong-Guy)稱之為“經過精心編排的自我”,它們會“放大你此刻正孤坐寓所的事實”。
孤獨易導致退學
龔-蓋伊是UCLA校園與學生適應力項目的負責人,她的項目旨在幫助處於情感掙扎中的學生。目前多所學校正在加強孤獨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工作。廣泛而詳盡的新生引導計劃,是針對孤獨的預防措施之一。孤獨是退學的一個常見原因。
古徹學院(Goucher College)是這股潮流的代表,他們正新建三座適應新生的宿舍樓。校長何塞•安東尼奧•鮑文(JoséAntonio Bowen)表示,放在大樓中央的衞生間、洗衣房的玻璃牆,甚至在公用區域的無線網絡速度――比宿舍房間內要快很多――都意在減少可能導致學生們互不往來的因素。
“初到大學校園的學生,手機裏裝着的都是高中朋友的號碼。”鮑文談到了當今學生的特點。他們可以輕易地用虛擬互動取代實體互動,將自己從當前的環境中抽離,結果就成了孤家寡人。這就是為什麼憂心忡忡的父母每隔一小時發來一條短信是沒用的。無論懷怎樣的好意,這種頑固的關心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心理專家和大學管理人士建議對校園生活進行更貼心的組織,幫助學生度過從中學到大學的“困難階段”。
心理專家呼籲大學新生不要去太多派對,警告他們當心體重增加(所謂“入學年15磅”)。還提醒在那些暴飲暴食的背後不是歡慶,而是悲傷,這是正常的,能挺過去。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不管他們的臉或臉書上的笑容何其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