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天台國清寺,未知凡幾。但每到天台,不至其地,仍然還有遺憾。
它是一方古塔林立、古木森森、黃牆聳立、小橋流水、鐘聲悠揚、鳥雀喧譁、遺世獨立的古寺名勝,去那裏聽“一行到此水西流”古碑邊、古橋間的流水聲,清泉流瀉,一洗塵襟,看黃牆上“隋代古剎”幾個古樸大字,知歲月悠遠,歷經風霜,唯古剎不老。
入內,有和尚坐在石階上,翻閲經書。晴天,秋冬之間,空地多曬稻穀。這個寺院一直保有僧田,自己耕種,自己收割,這是現代寺廟中所特有的風景。麻雀跳躍其間,旁若無人地啄着金燦燦的稻穀,和尚為體現眾生平等,也不去趕它們,一幅歲月靜好的人間煙火圖畫。
寺院內,隋梅一株,歷經歲月滄桑,而猶生機勃發,古樹有靈,閲盡人間春色,遊人至此,無不到此合影,以沾智者大師手植遺物之靈氣。沿石級穿殿宇而上,有大樹數圍,蓊鬱森然,喜鵲盤桓,鵲噪聲聲,居高臨遠,古剎梵音,掩映在一片翠綠叢中。據稱,不少文藝創作作家,每年都有人至此閉關,感受塵外世界的清幽,休養身心,洗去塵襟疲憊,在省內寺院中,此為最佳選擇。
讓我每至其地,必到一遊的,還有右下方有幾座僧院,陽光灑滿,花木扶疏,中有智者大師紀念館,內有大師畫像一幀,形態逼真,目光炯炯,千年以後,尚如生者,遊人當可感受他的和煦温暖甚至智慧靈光。這是一幅名作,歷經千年而不朽。另一個令人嚮往的所在,是在門口,有一個法物流通處,那裏除佛經外,多有好書,不少線裝本,甚至佛界名著,都是別處所無的。每至國清,筆者必雙目放光,從中尋覓佳作,購之以歸,結束行程。
此次去天台參加唐詩之路學術會議,會議安排天台温泉酒店居住,距國清寺才一里之遙,但白天會議,無法脱身,唯晚餐後才與同伴閒步古樸乾淨的蠻石路上,一路瞎燈瞎火,道路幽深,至國清寺門前,寺院已關門,只好返回。如此去過二次,終於未得入內。上午為大會發言,高朋滿座,宏論滔滔,本欲逃會,以一往國清,後覺專家來自全國各地,難得一聽高論,只好安坐會場中。會餘,寫此小文,以寄嚮往不到國清之情,亦博君一笑。
唐樟榮雨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