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我國的公共文化系統在場館設施建設、研究保護、惠民親民服務、中外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
一座座文化服務設施在各地鄉村不斷延展,縣、鄉、村廣泛開展文化活動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一批批大型公共文化建築在城市拔地而起,既展示地域風貌又傳播城市精神的文化場館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地標,人民生活的好去處。
建築是活的歷史,建築連接過去與未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幾座城市,走近其新晉的文化地標,聽聽這些建築“講述”城市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延安大劇院
歷史與現代共振
本報記者張丹華
9月19日晚,延安大劇院,絃樂、管樂、打擊樂交替和鳴,或温馨浪漫、或靈動活潑,電影《大話西遊》視聽音樂會正在進行。
演出結束後,“80後”聽眾張小齊漫步在大劇院廣場前,仍在回味:“我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在熟悉的畫面裏尋找曾經,我想今晚無論哪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在音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感動。”
這座給延安市民帶來十足藝術體驗的大劇院位於延安新區北區南北中軸線上,充滿設計感。
延安大劇院是延安首個國際化、專業化大劇院。主體建築採用了延安窯洞、黃土地、新漢唐風、剪紙等元素,並運用眾多現代材料與技術,以求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整個建築體現了延安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
南門廳是大劇院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南門廳巧妙地串接起三大劇場。站在6米平台上向南望去,南門廳窯洞正對着巍巍寶塔山。
大劇場是延安大劇院核心,按照甲類劇場規範設計,可容納1218位觀眾。觀眾廳使用一流的聲學設計,音質效果好,保證每位觀眾都有良好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整個觀眾廳的設計簡潔大方,空間舒適。
這座大劇院於2014年年底開工建設,2016年9月通過竣工驗收,是陝西省和延安市重點工程。
2014年11月,陝西建工集團施工人員進場。“當時沒水沒電,用水要到六七公里外去拉,一旦下雨,汽車陷進泥裏,動都動不了。”陝西建工集團延安大劇院項目執行經理雷鳴介紹。
冬季,延安的最低氣温能到零下20攝氏度。一般工程早已停工,可大劇院工程一天沒停。為保證施工取暖,他們在牆體掛滿了暖氣片,暖氣片隨着施工移動,同時採取措施確保在停水、停氣、停電的情況下,不停暖、不停工。
住在附近的惠女士,每次經過都很驕傲:“之前,延安的文化設施都比較陳舊,沒有一個功能齊全、可展示的、有影響的大劇院。現在,延安有了新的場所,可以讓全國人民更全面深入地瞭解延安、認識延安,提升延安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大劇院的外觀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現代的風格與陝北傳統文化和諧共榮。在2016—2017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評選結果中,延安大劇院喜獲“魯班獎”。
每一個角落都是風景,每一處設計都凸顯匠心。如今的大劇院,除了演出,更成了市民和遊客的打卡地。
圖①:延安大劇院外景。
圖②:排練廳內的觀眾。
資料圖片
雲南省博物館
會“呼吸”的建築
本報記者李茂穎
空中俯瞰,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個大大的“回”字。深色的地磚,鋪排出一幅雲南省地圖。
館前,一個不規則的方形建築,如同待開啓的“藏寶箱”,引人一探究竟。紅銅色的外觀在藍天下格外奪目。“這意在體現雲南有色金屬王國的美稱。”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韋堅説,博物館的造型設計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博物館整體結構取意於雲南“一顆印”式傳統民居,而貫穿多層的狹長縫造型則來自“石林”。又如,“廣南羽人船紋銅鼓”這件文物製作的一批石雕,作為人車分離的隔斷,出現在博物館的入口處。再如,門口“大鵬金翅鳥”的雕像和大堂中央放大版“牛虎銅案”,都是由鎮館之寶復刻而來。
2015年5月第三十九個“國際博物館日”,雲南省博物館正式恢復對觀眾開放,整個博物館展廳達1.6萬餘平方米,收藏文物22萬餘件(套)。歷時6年,一個功能齊全、佈局合理、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博物館終於呈現在觀眾面前,被人們稱作“築夢空間”。
博物館建築外牆的深銅色金屬板上全部打上小孔,1萬平方米外牆牆面形成了8600多種圖案,十分壯觀。走進博物館,才深感這個設計的精妙。金屬板上的小孔透氣透光,不僅能充分利用自然風和自然光,而且館內在不同時間會形成光影流動,帶給觀眾別樣體驗。“就建築而言,可以説,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座會呼吸的、低碳環保的博物館。”韋堅説。
從5.3億年前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沿着歷史的時間軸,博物館通過6個基本陳列、17個節點詮釋雲南的淵源流變。
為更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功用,博物館還設置了體驗中心和兒童活動中心,陳列中也設計了不少互動項目,增強展覽的趣味性。
今年,雲南省博物館增加了VR看展等內容,讓觀眾在家裏就能“逛”博物館,尤其是針對兒童,製作了大量的視頻和音頻節目,方便觀眾瞭解文物,在不同的平台全方位輸出文物、文化、歷史。“讓全社會都能享受到雲南省博物館提供的文化服務,這就是我們的目標。”韋堅説。
圖③:雲南省博物館外景。
圖④:雲南省博物館舉行茶文化體驗活動。
資料圖片
珠海大劇院
臨海而建的日月貝
本報記者姜曉丹
珠海大劇院,也叫日月貝,位於珠海野狸島海濱,總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大劇院形似從海中升起的魚鰭,烘托着純淨的雙貝,形成“珠生於貝,貝生於海”的優美意境。
從2010年動工建設,到2017年竣工驗收,“造型獨特、精益求精、臨海而建,都讓建造過程困難重重。”親身經歷了珠海大劇院建造過程的萬延平表示。
萬延平介紹,“日月貝”為雙曲面造型,“量體”工作難度很大。為此,技術人員需要爬上鋼結構,逐點測量數據,並在近5萬個杆件和交叉點上貼上激光反射片,通過“人工測量”加“儀器校差”,建立貝殼外輪廓3D模型。
由於大小貝殼的弧形結構和近百米的高度,無法使用吊籃等其他輔助措施。經過大量的試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施工方形成了“普通多排架”加“隨貝殼弧度變化依次遞減立杆排數”架設方式,整個工程架設的腳手架,就約3000噸。
“建造的難度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萬延平表示,“濱海環境風力、濕度極大,建造過程的多次颱風天氣,都對施工造成了新的挑戰。”
日月貝主體建築分為1550座的大劇場和550座的小劇場,附屬設施包括大型音樂排練廳、芭蕾排練廳及系列琴房等,還具有眾多各類型活動和展示空間。大劇院在聲光電等方面的設計上,達到世界一流。聲學方面,能保證即使不使用擴音設備,場內任何區域的觀眾均能感受如同原聲一般的視聽效果。
2016年12月,珠海大劇院迎來首場演出。至今,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近400個演出院團獻藝近800場,包括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保鏢》、楊麗萍舞劇《孔雀之冬》等具有國際水準的佳作。珠海大劇院平均上座率82.5%,觀眾滿意度高達99.06%。
珠海大劇院擁有大型且面對主城區的立面。該立面投影面積大、畫面均勻、色彩豐富,能實現裸眼3D效果,表現力強。日月貝積極利用,使之成為展現城市文化、傳播地域特色的窗口。
圖⑤:珠海大劇院內的觀眾。
圖⑥:珠海大劇院外景。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張丹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