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弘一法師為人處世的心理箴言。
不管是在俗的李叔同,還是在僧的弘一法師,無論何種身份,他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不知你是否發現身邊有這樣一類人,不管他身處何職,何種身份,他們總有能力把自己活成一道風景。
這就有賴於他們的為人處世之道。
自古以來,為人處世之道,都是聖人們精於討論的話題。
道家開山鼻祖老子的言論,更是這一話題的經典。
在老子的傳世語錄裏,有這樣三句箴言,道出了為人處世的三大智慧:
聰明的人不亂説,亂説的人不智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樑,想要搭建穩固,就要懂得基本的距離和分寸。
言語,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不是攻擊他人的利器,所以,説出的話要再三謹慎。
孔子到東周觀光時,曾前往瞻仰周王的祖廟。
參觀時,他看見一座銅鑄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紮了三道封條,背後還刻有銘文:
就是告誡人們:這是古代説話非常謹慎的人。大家要警戒!不要多言,多言往往多敗……
於是,孔子便對弟子講:
這就是著名的三緘其口的故事。
説話,不逞一時口舌。
張口前,先考慮一下,該不該説,能不能説,怎麼説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前幾日,朋友談起她的一個相親對象,她説:“我從沒見過如此口無遮攔的人。”
朋友是名裝修設計師,男方得知朋友的職業後,就對朋友指點了起來,一開始朋友還能淡定以對。
當他説到:“你知道嗎?木地板可不只是用木頭做的,還有用陶瓷做的呢。”
朋友不禁迷茫地説:“那不是仿木地板紋理的瓷磚嗎?”
男子洋洋得意地説:“這是國家標準裏規定的,那就是木地板,我能給你找出條文來,你別不信。”
朋友悶悶的“哦”了一聲,沒有計較。
誰知男方更起勁了,他妄言道:“説你們這些讀書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懂,你們還不信,真以為上學能學到什麼呢,其實啥也不會。”
朋友一向好脾氣,這次卻差點炸了毛。
在男子誇誇其談半小時後,朋友告訴男子兩人不合適。
後來,男子跑到介紹人那裏大發牢騷,説他都不嫌棄我朋友,我朋友卻那麼多事。
雖然男子讓人哭笑不得,但他不懂分寸,還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讓人不敢苟同。
俗語説,禍從口出。
口無遮攔的人,不謹慎言語,往往招惹是非,反而顯得愚昧。
李白的詩句裏,有這麼一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雨落下不能迴天,水潑出無法收回。
讓言語為己所用,不出言不遜,謹慎言語的人,才是為人處世智者。
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美好的行為可以為人們所敬仰。
言行換來的尊敬,可以説趨於外表;而親身力行獲得的敬仰,則是發自內心的。
會説漂亮話的人很多,但能做到慎行的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
東漢時,楊震升遷為荊州刺史,他上任途中經過昌邑,他的門生昌邑縣令王密便前來拜訪他。
相談甚歡之後,王密卻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要相贈於他。
楊震大為震驚地説:“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懂楊震的責備之意,便説:“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卻説:“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後來,王密對楊震更是敬仰。
楊震“暮夜卻金”的行為,被世人所稱讚,後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不因無人知曉,而放肆自己的行為;不為他人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舉止,這樣的人着實令人敬佩。
單位有位看門的大爺,他待人總是和藹可親,好像每一個人都似他的親朋好友般。
大爺還負責單位的伙食,有一次,一位賣菜的阿姨,不小心多放了一包菜。
於是,大爺便向大家尋求幫助,一定要找到這位阿姨,把菜錢給她。
我們都想:“這點小錢不用那麼認真吧!也許賣菜的也沒放在心上呢。”
有位同事開玩笑道:“大爺,你就當賺了一包菜不是好事嗎?”
大爺卻説:“大家賺錢都不容易,風裏來雨裏去的,我更不會因公徇私。”
終於,還是找到了那位賣菜的阿姨,她就是單位附近的菜農。
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丟了一包菜,還能被人追着把錢還回來,感動之際,聲音竟有些沙啞。
後來,我們知道大爺是單位大老闆的父親,不禁對他的行為更加佩服。
懂得慎行的人,不是獨善其身。
潘岳的《藉田賦》中有這麼一句話:“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後者慎其先。”
慎行,可以説是人行走世間最好的修行,是真正渡己的智慧。
遵循自然規律和法則,就能不爭鬥而取得勝利。
不爭,為大道之道,為自然本源。
不爭,在《老子》的言論中共出現 8 次,可以説是老子語錄的精髓。
不管是利益之爭,還是名譽之爭,爭必定皆有損傷,不爭才是大智慧。
戰國時候,趙國要攻打燕國,燕國便派謀士蘇代去勸説趙王。
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
鷸鳥生氣地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
蚌也毫不讓步地説:“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
正當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一位漁翁發現了,毫不費力的將它們捉住。
燕、趙之爭,卻讓秦國得利。
惠王一聽,便立即下令停止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着實不划算。
不爭而爭的智慧,在范仲淹的一生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令他仕途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而毫不後悔。
他散盡家產,為後代謀生,最後,連自己上任潁州的盤纏都不夠,而死於半途,卻毫無怨言。
也許,你會覺得他的不爭,並沒有讓他有所獲。然而,他的為人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敬仰。
他的裔孫範希榮,與人做生意,路遇劫匪,得知他為范仲淹後代,劫匪便説:“分文不取。”
他的十二代嫡孫範文從,忤逆聖旨,要被斬首,朱元璋得知是范仲淹的後人,遂下令,免死五次。
從劫匪到帝王,都為他所折服,為天下人所敬仰,這難道不是不爭而得嗎?
《誡子書》有言: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不爭而爭,才是為人處事的至高境界。
用不爭的智慧,做好自己。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法國詩人呂凱特説:“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你身邊是否還有這樣一類人,無論他做什麼,都令人心生反感。
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別把餘生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學會把語言變的乾淨,懂得行事有原則,其餘的,你只管努力,你想要的以後都會有。
大道至簡,把老子的這三句為人處世的箴言送給每一位讀者。
與君共勉,願你不虛這一世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