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員是陌生人,你願意讓他們陪伴嗎?一旦發生糾紛該如何維權?目前,醫院、行業又做了哪些相關嘗試?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聽到了多方觀點。
市民奚小姐表示,這個新型職業,幫助她解決了大難題。奚小姐的父親得了肺結核,需要一個漫長的治療週期。“我自己不能經常請假陪伴看病,所以就找了一個陪診員。有一次,醫院的CT取號機壞了,只能自己去排隊,他讓我爸在一邊休息,自己站着排了一小時的隊,做好後還把我爸送出醫院,叫出租車回家。”
“這種新事物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方向和規章制度去約束。比如收費標準純粹靠雙方討價還價,我找的陪診半天需支付200-500元。還有,如果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糾紛,我不知道去哪裏維權。”她説。
市民徐女士則不願意接受陌生人陪看病。她説,小毛小病就自己一個人去醫院看。真的出現大問題,第一時間還是會通知最親近的家人。“生病的時候,我覺得親情更加可貴。”
本市某三甲專科醫院的門診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院方希望是家屬陪同,有個值得信賴的監護人比較好。“就目前來説,陪診還處在一個模糊地帶,也可能擾亂醫療秩序,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陪診是不是會變成醫托?是不是會泄露患者隱私?大量陪診員湧入醫院開展商業行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醫的模式,這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不少臨牀醫生坦言,“有的患者答非所問,問診效率低,陪診員合理規劃引導,可以大大節約患者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尤其對於外地患者。”當然,醫生對於陪診員悄悄錄音的行為大多表示了反感。“診室裏不經過醫生同意是不可以錄像和錄音的,他們悄悄操作,我們發現了會制止。”
陪診員蜜桃認為,陪診員與客户之間多為私下協議,交易安全性難以保障;陪診員提供的服務不同,客户體驗感千差萬別;責任劃分上,陪同患者就診過程中發生意外,陪診員該不該為此負責?陪診行業當前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理想的發展路徑是在市場主導下,鼓勵公司化或平台化經營,就像打車平台一樣,由市場完成自我篩選,由行業完成監督。
近年來,滬上各醫院也在逐步完善各種導醫服務。華東醫院、華山醫院、市六醫院等都有專門針對就診的空巢、失獨、殘疾老人提供的“一對一”陪診服務。
“健康雲”平台在便利老年人日常就醫服務中,也配備了專業的陪診團隊,包括診前關懷、全程代辦、專業助醫、現場陪護、診後隨訪等服務。子女可為老年人在線預約陪診,線下由專業的陪診人員全程陪護,服務完成後可在線進行服務評價、陪診報告查看。目前該服務已實現上海申康旗下所有三甲醫院及院區的全覆蓋。陪診員通過提前聯繫患者,瞭解病情與就診需求並囑咐診前注意事項,例如相關疾病可能產生的檢查有空腹要求等,儘量避免患者因此類情況產生的反覆就診。陪診服務完成後會向患者推送陪診報告,並叮囑客户按時用藥。
近日,上海仁濟醫院率先上線全國首個“數字陪診員”。仁濟醫院門急診辦公室負責人樊翊凌介紹,患者可通過“智能導診”“智能客服”功能,提前瞭解該掛什麼科室;就醫中可根據“就診流程廣播”提供的指引按步驟就診,使用“報告查詢”第一時間獲取檢查報告。離院後,慢性病患者還能在醫院的“互聯網醫院”,進行線上複診、開方、購藥。分流一部分患者使用數字化醫療,空出的窗口就可以更好地服務那些老年患者。此外,仁濟東院口腔科試點了關愛門診,主要針對60歲以上老人,他們預約後就會有口腔科的醫護一對一陪診,幫助他們完成就診。
樊翊凌認為,在醫院導診力量有限的情況下,陪診服務應市場需求而生,對於有這方面需求的患者來説,提供了輔助性幫助。一個新興職業的出現,通常會經歷市場有需求、有人去滿足、出現專業公司、催生行業規範這樣幾個階段。這個過程中還是要防備,不要把綠色通道變成灰色通道。
新事物發展初期,難免會造成一段時間內從業者魚龍混雜。“不管是認同、淘汰和進化都需要時間,希望未來明確行業主管部門,釐清陪診服務的標準和邊界,建立規範收費價格體系。同時,也要對陪診員的專業水平、職業能力、道德修養進行培訓。在守住底線、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形成公益性質陪診與商業化陪診互補的良性互動。”華山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邱智淵談到,只有市場調節、政策引導“兩手”推動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陪診服務的社會價值。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