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有話説丨省政協常委趙淑紅:都市圈要成為創新圈

大河網訊 都市圈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建設鄭州都市圈是我省的重大戰略決策,既要把鄭州都市圈建設成為引領中原城市羣發展的經濟圈,又要把其建設成為引領中原城市羣發展的創新圈。” 6月30日,在河南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上,省政協常委趙淑紅在發言時説。

創新有話説丨省政協常委趙淑紅:都市圈要成為創新圈

鄭州都市創新圈加快發展創新發展能級、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在趙淑紅看來,去年以來,我省在實施十大戰略中將“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擺在了首位,更是把創新擺在了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堅持推進省科學院重建重振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發展,牽引帶動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鄭州都市創新圈正在加快發展,創新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從創新載體上看,鄭州都市圈現有國家級高新區5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6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6個,分別佔全省總量的71%、43%、46%;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孵化載體127個,佔全省總量的68%。”趙淑紅説,鄭州都市圈是創新載體集聚的創新圈層,已構成了引領全省科技孵化的都市創新圈層。

再從創新主體上看,鄭州都市圈現有創新龍頭企業87家,佔全省總量的75%;高新技術企業6445家,佔全省總量的78%;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1639家,佔全省總量的77%。“鄭州都市圈形成了以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主體和創新型產業集羣,已經構成了全省創新最活躍的都市創新圈。”趙淑紅説。

在創新平台和創新人才方面,鄭州都市圈優勢也十分明顯。“鄭州都市圈已成為包含國家科技戰略平台、國家創新平台、省級創新平台在內的全省創新能力最強的都市創新圈層,已形成高校、科研院所重要的集聚地,已經構成了匯聚各類人才、引領全省科技創新的都市圈層。”趙淑紅表示,隨着域內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對接國家科技戰略佈局,鄭州都市創新圈科技創新能力會更加突出,將形成全省科技創新新的增長極,且隨着“雙一流”大學等重大舉措的實施,鄭州都市圈層將會引聚更多人才資源,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的人才高地和科技創新人才中心。

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高質量建設鄭州都市創新圈

“鄭州都市圈建設發展雖然取得顯著成就,但鄭州都市創新圈並沒有成為政策概念的都市創新圈。”趙淑紅直言,這種情況造成了鄭州都市創新圈的創新區域聯繫較弱,協同創新不足,鄭州作為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能完全釋放,羣創能力受到制約,需要高度重視,進一步提升發展。

在她看來,河南在科技創新機制體制探索和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很多具有開拓性的工作,逐漸形成了中原科創人才中心和產業創新高地,已經具備打造鄭州都市創新圈的基礎和條件。下一步,可以從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層面進行“雙輪驅動”。

“首先要加快頂層設計,啓動鄭州都市創新圈建設規劃。”趙淑紅對比,目前,在已獲國家批覆的五個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提出“打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策源地”,福州都市圈提出“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成都都市圈提出要通過“高水平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長株潭都市圈提出“培育高水平創新平台集羣”,西安都市圈提出“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議開展鄭州都市圈科技創新研究,明確概念,確定定位,制定目標,啓動規劃,優化佈局。”

此外,趙淑紅表示,建議在推進科技創新的同時強化制度創新,打造“1+8”協同創新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與技術市場體系,促進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動轉移,完善都市圈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跨行政區經濟管理模式,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協同機制,逐步構建以鄭州為創新高地,輻射帶動8個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的格局。並建議在京廣產業帶基礎上規劃建設鄭許科創走廊,與鄭開科創走廊無縫對接,形成許昌—鄭州—開封科創走廊。強化許昌與鄭州航空港區各類創新發展要素及信息的協同共享,加快科學技術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佈局及發展,努力打造以鄭汴許三市主城區及鄭州航空港區為支撐、以科創走廊為牽引的鄭汴許科技創新“黃金三角”。(河南省政協融媒體中心 劉楊 田凱中 賈志昊 李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8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有話説丨省政協常委趙淑紅:都市圈要成為創新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