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環球論壇|俄烏衝突或長期化 西方與俄會更僵嗎?

新民環球論壇|俄烏衝突或長期化 西方與俄會更僵嗎?

上海俄羅斯中亞學會常務理事 張耀

美國總統拜登27日結束對歐洲的訪問。拜登此行參加了北約、七國集團和歐盟三場峯會,在波蘭會見了波蘭總統、烏克蘭外長和防長。

美國和歐盟對俄全方位制裁的反噬效應正在持續顯現。為拉攏盟友一致對俄,拜登在能源和軍事安全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主張。

俄烏衝突可能向什麼方向發展?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還會繼續惡化嗎?我們請專家解讀。 ——編者

俄烏衝突可能趨於長期化

問:俄烏衝突未來可能向什麼方向發展?

答:2月24日,俄羅斯宣佈在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目前,俄烏衝突出現膠着局面,總體上國力軍力佔優的俄羅斯基本控制着戰場態勢,但烏克蘭在美歐的各種軍事經濟支援下依然與俄軍相持,雙方均無力在短期內打破戰場僵局,俄烏衝突出現了長期化趨勢。

俄羅斯和烏克蘭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新一輪面對面談判。綜合雙方的表述,俄烏雙方目前似乎達成了一些基本共識:烏克蘭將保持中立,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也不在本國領土上部署外國軍事基地,烏克蘭將謀求一些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關於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地區問題,俄烏雙方將在今後通過談判解決其地位問題,烏克蘭承諾不謀求軍事手段解決問題;俄羅斯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

烏克蘭堅持1991年獨立時的國界線不能改變,要求包括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在內的一些國家提供安全保障,而且應對威脅的機制要高於北約憲章第五條,停火後烏克蘭將就停火協議機制等進行全民公決。

從這些談判信息觀察,雖然雙方似乎都有意至少暫時停止軍事衝突,但實際操作上卻很難落實。俄烏兩國輿論對此次談判的意向均表示不滿,認為本國政府妥協過多。另外,烏克蘭國內情況較為複雜,俄烏首輪會談烏方代表傑尼斯·基列耶夫回國後不久被殺害,似乎表明烏政府內部的分裂正在加深。

另外,美國與西方國家的態度對烏克蘭也有很大影響,大量軍事裝備的援助似乎表明美國並不樂見衝突儘快結束。

戰場上沒有明顯的結果,談判桌又難以達成各方能夠接受的結果,這就導致俄烏衝突有趨於長期化的可能。

美歐立場並非“鐵板一塊”

問:美歐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立場有何不同?

答:俄烏衝突出現長期化的可能性,也會導致各方政策和利益考量的逐漸變化。

在衝突初起時,美國及歐洲盟國對俄羅斯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經濟金融各方面的制裁。除了對俄羅斯造成重大消極影響以外,對實施制裁的國家,尤其是本身與俄羅斯有着較多經濟貿易聯繫的國家也存在不確定、不可控的影響。

拜登此次歐洲之行,主要目的在於協調與歐洲盟國關於俄烏衝突的政策和立場,堅持和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推動北約的團結合作和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等。

美國與歐洲盟國在三個方面達成了協議。首先,北約成員國同意增加軍費,加強各國軍事力量建設;其次,美國和歐盟簽訂了天然氣出口協議,承諾幫助歐盟國家擺脱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2022年美國將向歐盟出口15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此後每年還要向歐盟額外出口至少500億立方米;第三,加強北約在中東歐的軍事部署,號稱已經部署了20萬北約軍隊,對俄羅斯擺出強硬態度。拜登還揚言,不會允許俄羅斯進入北約國家一釐米,強調“北約要保持絕對、完全、徹底的團結”。針對俄羅斯對北約的核威懾,北約也加強了對俄羅斯核力量的監控,啓動北約核力量的準備狀態等措施。

三次峯會後,拜登訪問了波蘭,視察駐波蘭的美軍82空降師兵營,還訪問了在波蘭的烏克蘭難民安置地,顯示美國對盟國的軍事承諾和對烏克蘭的支持。

然而拜登在波蘭有關“普京不能繼續掌權”的言論,在歐洲盟國中引發了不小的震動,因為這幾乎等於宣佈在此次俄烏衝突中,西方的目標是要逼普京下台,而這可能引發西方與俄羅斯全面衝突,顯然不是很多歐洲國家的目標。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首先表示了與拜登的不同意見。馬克龍強調,法國的目標是通過外交手段實現停火和撤軍,“我們不應該讓事情升級,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雖然之後美國方面和拜登本人都對此進行了解釋,但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對俄烏衝突的不同利益考量顯然已露端倪。

俄羅斯打“能源牌”精準反擊

問:面對西方各種制裁,俄羅斯手中又有哪些“牌”?雙方關係還會繼續惡化嗎?

答:歷史表明,在長期戰爭條件下,任何軍事政治聯盟都很難堅持統一的立場。若俄烏衝突出現長期化趨勢,那麼政治經濟國際等各種變量都會慢慢出現。

此次俄烏衝突,美國和北約一開始就亮出了自己不參戰、只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立場。而只要北約不參戰,鑑於俄烏國力軍力對比,烏克蘭無論在戰術上取得多少成果,戰略上都很難贏得最後勝利。而俄羅斯在承受了西方空前的經濟制裁後,也很難接受軍事政治上毫無收益的後果。那麼雙方邊打邊談,直到力量對比和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就是最可能的趨勢了。

這次俄烏衝突,西方最一致的表現無疑在對俄經濟制裁上。不過已經承受了八年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對此早有準備,在拜登歐洲之行後,俄羅斯針對歐洲最薄弱的能源領域發起了反擊。

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氣和石油)有着較大的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佔歐洲總進口的30%左右,天然氣佔40%左右,其中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率超過50%。

3月28日,俄羅斯政府宣佈,被列入對俄“不友好”的40餘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必須以盧布支付,而且從3月31日就要開始結算。這就迫使歐洲國家要麼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要麼只能以黃金或者美元、歐元從俄羅斯銀行購買盧布,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在俄羅斯宣佈歐洲必須以盧布購買能源後,此前一度暴跌的盧布匯率迅速回漲到了俄烏衝突前的水平。

雖然歐盟國家一直試圖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俄烏衝突後德國也宣佈了逐漸減少從俄進口能源的計劃,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重啓核電站和燃煤電廠、修建擴大從美國和其他國家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所需的基礎設施,都需要大量投資和時間。在三五年內,歐洲還無法完全擺脱對俄能源依賴,日益上漲的能源價格又對歐洲國家的經濟復甦和民眾生活造成消極影響,這種情況遲早會反映到歐洲的政治舞台上,那麼歐洲國家對俄烏衝突的利益和立場考量就會發生變化。俄羅斯在目前的困難局面下選擇這種反擊方式,估計也是進行了場景預判。

美國挑動俄烏衝突後,其國內能源、軍工企業獲利頗豐,而歐洲盟友的利益卻被忽視。俄烏衝突給歐洲帶來的能源、安全和難民等領域的問題讓歐洲深思,實現戰略自主的呼聲日益高漲,這也必然會影響對俄羅斯的未來關係走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環球論壇|俄烏衝突或長期化 西方與俄會更僵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