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或許是想要趁着這個“機會”迫使美國本土企業與中國脱鈎。但這個算盤打錯了。
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持續衝擊着美國,本週,打着“人權”幌子出台並生效的涉疆法案又將讓美國陷得更深。
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損人不利己,美國的消費者和本土企業已經預感到自己將受切膚之痛。
雪上加霜 供應鏈混亂
去年12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並在國會獲得通過。本週,這部法案生效。法案規定,從6月21日開始,禁止任何與新疆有聯繫的產品進入美國。
根據《紐約時報》的説法,哪怕僅僅是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少量來自新疆的原材料,或是被美國政府認為具有所謂“強迫性勞動”,甚至是與扶貧項目有關的產品,都將在禁令的範圍之內,在入境美國時遭遇攔截。立法者稱,這部法案體現了華盛頓對中國所謂“侵犯人權行為的零容忍”。
美國的立法者們甚至認為“對中國採取這樣的立場,值得以更多的供應鏈混亂作為代價”,美國《財富》雜誌寫道,“但法案的實施將考驗美國的消費者是否能夠認同”。
由於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美國人正為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危機所困擾。現在,將可能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的超市裏空蕩蕩的貨架。圖源:wsj
供應鏈技術公司Altana AI的首席執行官埃文·史密斯依據其公司統計的數據推算,全球大約1000萬家購買、銷售或製造實體產品的企業中,大約將有100萬家受到這部法案的影響。“這將涉及到全球所有日常的商品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史密斯説道。
“也許你穿着一件新疆棉花加工製作的襯衫,或者擁有一台由中國製造的零件組裝而成的電腦……在不久的將來,你可能會看到這些商品被檢查和扣押。”供應鏈平台Exiger的首席執行官布蘭頓·丹尼爾斯擔憂地説道。
“自證清白”?企業抱怨
將會感到切膚之痛的,除了美國消費者,還有美國的本土企業。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海關將扣下與新疆有關的產品,“直到進口商能夠拿出證據證明其供應鏈與新疆無關,或不涉及強迫性勞動”。
然而,要企業“自證清白”,美國《政治》雜誌是這樣寫的:“美國的進口商要準備應對混亂。”
首先,所謂“強迫性勞動”“侵犯人權”本就是個莫須有的罪名和謊言。
其次,“法案將舉證責任從政府轉移到進口商自己身上”,彭博社的一篇文章寫道,“企業團體抱怨,這相當於認定你有罪,直到你證明自己無罪。”
現代製造業分工之細,讓企業追溯材料或零部件原產地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時也讓完全迴避“中國新疆出品”變得不可能。
位於新疆的一家晶硅公司正在包裝產品。圖源:彭博社
“如果我們購買在歐洲製造的晶片,那就必須回到晶圓供應商的多晶硅來源地,然後再回到多晶硅的原材料來源地。”美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Solaria的創始人兼董事會成員蘇維·沙瑪表示,太陽能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將是個大問題。
最終的後果可能是:這也不能採購,那也不能進口。
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國際貿易副總裁艾德·澤特瓦也認為,如果政府對更復雜的增值商品嚴格執行法案,並在邊境地區扣留這些商品,那代價將是更多的供應鏈混亂。
完全移除?算盤打錯了
“似乎沒有一家主要的太陽能供應商能夠將新疆製造的材料從其全球業務中完全移除。”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法律顧問約翰·斯米爾諾在接受媒體時這樣説道。
而依賴於中國新疆生產的材料或零部件的,不止是太陽能行業。
《紐約時報》援引一家數據分析公司的數據指出,中國新疆生產的多晶硅佔全球總產量的40%以上,番茄醬佔四分之一,棉花佔五分之一。除此之外,新疆還出產世界上15%的啤酒花和約十分之一的核桃、辣椒和人造纖維。它更是中國最大的風力渦輪機制造商的所在地,其產量佔全球的13%。全球化早已將遍佈世界各地的製造商們同新疆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
在彭博社看來,美國政府或許是想要趁着這個“機會”迫使美國本土企業與中國脱鈎。但這個算盤打錯了,“去中國化”的陰謀最終換來的可能是“去美國化”的現實。
“偷雞不成蝕把米”,在為美國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吉布森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李看來,這項法案很有可能會在迫使美國企業重新挑選供應商的同時,讓它們痛失整個市場。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深海三文魚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