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道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7月18日發表題為《為何印度不能成為新的中國?》的文章,作者是哈維爾·馬斯·德哈哈斯。文章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未來很可能將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這一優勢也可能是一個重大缺點。全文摘編如下:
印度明年或將成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將擁有超過中國的14.29億人口,不僅在亞洲,而且在全世界都有足夠的人力資本成為主導國家。
人口實力和地理面積一直都是建立霸權的支柱。得益於此,中國有望取代美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同樣地,印度也可能超越中國。然而,印度似乎並不打算這麼做。莫迪總理正在設計一個高度技術化但相對封閉的未來前景,印度並不渴望成為世界霸主,也不願意變成新的世界工廠。
擁有大量年輕廉價勞動力
目前印度的出生人數遠遠超過死亡人數。其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平均年齡為28.4歲,比中國和美國都年輕10歲。
印度似乎佔據了一切有利條件:不僅因為其勞動力數量更多以及年齡更年輕,還因為印度剛剛進入一個基礎設施和住房投資週期,而中國的週期已經接近尾聲。
許多過去在中國生產的跨國企業正在其他地方尋找勞動力更廉價或地理位置更接近客户的替代選項。而印度將是一個理想的替代者。該國擁有年輕而廉價的勞動力,也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他們會講英語,是正在茁壯成長的中產階層的組成部分。
在這個正在不斷倒退的世界上,印度是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家。今天印度已經擁有70多家獨角獸企業,比除中國和美國以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多。
莫迪總理實施了有利於市場的改革,例如將印度航空公司私有化和減少對技術公司的税收等。
莫迪還成功地實施了一項再分配發展戰略。福利社會的投資通常側重於無形的公共產品,如健康和教育等,而莫迪則更傾向投資於有形的商品和服務項目。他更樂於將電力、煤氣和飲用水引入每個家庭;支付建造廁所的資金以改善衞生條件;為女性開設銀行賬户,給她們提供數字錢包,並由國家存入補貼。正是基於這些措施,莫迪實現了重大的政治成就。
國際投資者仍望而卻步
莫迪一直在與不平等現象作鬥爭,且面臨着棘手的任務。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印度30年來的結構轉型陷入停滯。許多公司倒閉。經濟放緩導致社會發展指數大幅下降。
新冠大流行的打擊也異常沉重。該國GDP下降了7%,比任何其他主要的新興經濟體都要多,貧困率在多年呈下降趨勢之後再次回升。目前依然有2.7億印度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
莫迪是一個印度教極端民族主義者,他所採取的措施實際上就是經濟上的至上主義。正是他一手促使本國工業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土地改革是莫迪政策的另一個支柱,但卻並不成功。各個邦拒不執行相關改革措施,且對中央政府並不信任。農民也表示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改革只有利於國內的寡頭。
資本主義在印度名聲並不好。鉅額財富往往建立在官商勾結的基礎上。這就是為什麼莫迪提出的市場改革幾乎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原因所在。
此外,印度還拒絕締結國際貿易協定。例如,印度沒有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政府的措施“並沒有解決印度的基本需求”,即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為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並促進製造業出口。印度的經濟是一種華而不實的“櫥窗經濟”和寡頭壟斷經濟。莫迪隨意改變遊戲規則,以有利於他的商業盟友。但這種不安全感卻讓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而這些投資本可以充分發掘該國的經濟潛力。
印度的工業缺乏實力。實際上,工業才是能讓印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產業,但莫迪卻決心一直處於世界的邊緣。他更傾向於將工業限制在國內市場之內。然而,中國的做法恰恰相反。中國一直致力於利用其人力資本吸引外部投資和技術,以期在價值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使自己變成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未來很可能將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這一優勢也可能是一個重大缺點。缺乏工作機會、貧窮、沒有被納入社會福利網的年輕人口隨時可能爆發不滿情緒,他們的糧食供應無法得到保障,且隨時處於氣候危機的壓力之下。這種不滿情緒勢必滋生社會不穩定,而這種情況在一個容易發生政治暴力的國家無異於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