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使命

黃河鄉的生態管護員正在為黑頸鶴建造巢穴。加羊多傑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32歲那年,加羊多傑還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民族中學的一名藏文老師。有天晚上,他躺在牀上,突然看到一條關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新聞。“越來越多的牧民放下牧鞭當上生態管護員,織就一張覆蓋三江源廣袤大地的生態保護網”,“希望全社會共同關注中國首個國家公園的建設和成長”……文章中的話像一把錘頭,一下一下錘在他的心上。放下手機後,沉思許久,望着窗外璀璨的星空,加羊多傑卻突然有了一個念頭:“沒準我也能出份力呢?”

這個想法如此強烈,很快,加羊多傑做了一個在旁人看來頭腦發熱的決定,離開工作八年之久的教師隊伍調到黃河鄉成了一名鄉鎮幹部。讓人琢磨不透的不僅僅是這一點,學校在縣城,黃河鄉的條件卻頗為艱苦落後。

“嘿,多少人想調到縣上呢!”聽到消息的不少同事都覺得加羊多傑“瘋了”,以至於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他口中所説的那種強烈的使命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果洛人,我從小在草原上長大。國家下這麼大力氣保護我的家鄉,自己有義務參與其中。”

2016年,加羊多傑如願成為了黃河鄉一名主管生態管護員的幹部,管理全鄉866名生態管護員成了他工作的重點。説來也巧,過去那段看似與現在毫無關聯的工作經歷反而讓他在管理人這件事上顯得遊刃有餘。工作之初,加羊多傑就把關於生態管護員的管理制度仔仔細細地研究了一遍,等自己看明白了,他開始琢磨如何能讓這數百名剛剛轉型的管護員迅速適應新身份。

跟學校一樣,800多名管護員被分成了67個小組,幾個臨近的小組又組成一個大組。在一個微信工作羣裏,各個小組表現如何,在一項項具體的考核標準下一目瞭然,就連小組長和大隊長也都是競爭上崗。

在黃河鄉拍到的黑頸鶴。加羊多傑供圖

當然,隊伍裏也有特殊的存在。

山大溝深的地方總是沒有信號。印象中,開始時總有那麼幾個人處於“失聯”狀態。碰到這種情況,加羊多傑也不惱火,開完會坐在一起閒話家常,幾個“回合”下來,對方家裏什麼情況、脾氣性格大致如何他心裏已有個大概。

“以前你們都是自己放牧,自己的草山自己保護,現在呢,保護自己的草山國家還給你們發錢。”“領工資,就要負責任。不好好幹活不怕那些幹得好的人笑話?”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看對方臉色有些變化,加羊多傑點到為止也不多説。後來,他發現哪怕是有幾天聯繫不上,通過交上來的巡護日記也能看出對方的工作態度有所變化。當然,加羊多傑並不僅僅扮演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平日裏,管護員碰到什麼事兒,他也總想着幫襯一把。去年年底,一向工作積極的鬥江村生態管護員夏巴查出了包蟲病,在考核大會上聽到消息的加羊多傑會後連忙趕去他家,送去了500元現金。塘格瑪村的管護員尕桑一家有11口人,生活困難,幾個月前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加羊多傑也專程跑去看望。

儘管如此,碰到工作散漫、不負責任的管護員,一向好脾氣的加羊多傑可不好説話。扣除績效工資者有之,解聘者也有之。在他這種“恩威並施”的管理風格下,不論是十幾個大隊長、67個小組長還是幾百個管護員,幾年下來,管護工作一直排在全縣前列。仔細一算,短短几年間,省、州、縣級評選的先進管護員,黃河鄉就有100多人。

就像自己教出來的學生在期末考了個好成績,這些榮譽不僅讓加羊多傑臉上有光,也使他成了這個工作圈子裏小有名氣的人物。但他工作中另一部分成就感,還來自於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2017年6月的一天,正在熱曲村秋季草場巡護的管護員無意中發現路旁的湖中央有兩枚鳥蛋。幾場大雨後,湖水上漲,鳥蛋便被淹沒了。本以為只是一場偶然,可誰知第二年,熱曲村生態管護小組的組長關卻也碰到了同樣的事情。水深難測,但經過觀察,他推測出這應該是黑頸鶴下的蛋。

危險並不僅僅存在於熱曲村,根據生態管護員反映的情況,塘格瑪村、阿映村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為了幫助這遠道而來的客人保護好自己的孩子,關卻等人立即把自己瞭解到的情況彙報給了加羊多傑。黃河鄉黨委書記多太是個攝影愛好者,對於保護野生動物,從來不遺餘力。這之後,幾個人多次討論如何開展保護行動。為了避免第二年再次發生事故,他們決定在幾個村的原址上為黑頸鶴搭個窩,並着手查閲資料,進行謀劃。

去年10月份,趁着湖面結冰,熱曲村的幾名生態管護員和多太、加羊多傑一起趕到事發地,拆掉黑頸鶴原來的矮小鳥窩,用提前準備好的草、木杆、鐵絲等材料給黑頸鶴蓋了一間新房子。相比過去容易被淹沒的鳥窩,新房子顯然更高也更堅固。為了不讓黑頸鶴回來了有所察覺,他們按照之前瞭解到的情況,特意把舊鳥窩的草拿出來鋪在新窩裏。

熱曲村2個、塘格瑪村1個、阿映村1個……幾天的忙碌沒有白費,上個月,加羊多傑和同事們在巡護時發現去年搭建的4處新房都已經有黑頸鶴入住,原本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當時加羊多傑就覺得,這份工作可真沒白乾呢。

最近幾天,加羊多傑又忙着跟管護小組一起下鄉巡護。路途遙遠,風餐露宿,可只要想到國家公園幾個字,他就覺得這就是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使命。

採訪手記:跟黃河源一起越來越好

從牛頭碑回縣城的路上,我們又碰到了索索。上次見他,應該是一年前的事情。還記得那也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正在外面巡護的他帶着一身疲憊風塵僕僕地趕來。不同於初次碰面時的緊張與無措,現在的索索,眼中多了份自信和從容。

對於索索來説,從記事起他的生活就沒有離開過草原和牛羊。2012年,自發保護草原多年的他當上了草原管護員。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成立後,索索轉型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這個新身份不僅讓他每個月都能拿到1800元的工資,還讓他更有底氣去保護這片他打心底裏熱愛的山山水水。

“這一年變化挺大的。”索索率先開口將我從回憶裏帶了出來,在翻譯的幫助下,他跟老朋友一般跟我分享起了自己的感受:一個是當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另一個是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相比我們而言,黃河源變化如何,索索和他的同事們更瞭解,也更有發言權。每個月至少20天的巡護帶給他更為直觀的感受,那就是“草原上乾淨了,湖水更加清澈了,看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的鳥,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

當微風把索索的話一字一句地吹進我的耳朵,當我看到他眼角愈發深刻的紋路,他描繪出的這一幅幅場景彷彿就像我身邊的等待發芽的枯草般觸手可及。這是多麼充滿希望的一種變化啊!

越來越好的不僅僅是黃河源,還有索索自己。

在聊天的過程中,碰到一些表達不清楚的話題,索索總會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説都怪自己沒什麼文化。其實,當上管護員的這幾年裏,他從未迴避過這個問題,反而是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充電。他説,在這一年裏,他堅持學漢語、寫漢字、瞭解關於生態保護方面的政策,他的老師是手機,是一起巡護的同行,是培訓時碰到的專家,當然還包括正在上小學的兒子。

索索還記得幾年前外出巡護時自己寫巡護日記時情形,那抓耳撓腮、無從下筆的感覺到現在説起來都讓他忍俊不禁。如今,打開手機上的智能APP,巡護的路線、距離、天氣、海拔、時間等各種操作他都瞭然於胸。遇到突發事件、碰到稀有動物,索索也能及時拍照上傳、説明情況。

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句子。26歲的才讓瑪是索索的同事,從2018年就開始當生態管護員。和索索一樣,她現在的工作,就是巡視草場湖區。每個月20多天的巡護對於一個年輕姑娘來説並不容易。但作為五個兄弟姐妹中惟一一個有工作的人,她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跟索索一起工作的另一位管護員曲賽今年31歲,這份工作他已經幹了好幾年。搬到縣城後,巡護的日子裏他有時住在管理站,有時借宿附近的親戚朋友家。往返則會跟其他管護員一起拼車。他説,每月18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政府發的草補等,一年能有4萬多元收入。雖然妻子跟三個孩子都覺得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但他卻十分看中這份工作。聊天中,他跟我們講起了拼車時的趣事,巡護時的發現。特別是説到撿拾垃圾、救助野生動物這些事情時,情緒十分高漲,激動處,還打開手機裏的照片講照片背後的故事。

到了分別的時候,我跟老朋友拍了張合影。大家相約明年再在黃河源頭碰面,再聊一聊一年來的變化和收穫。

“明年我們一定會更好!”我想,索索口中的“我們”,是他和無數個像他一樣默默守護這片土地的管護員,也是他們心中最深的眷戀——黃河源。(鹹文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2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使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