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想“問鼎中原”
西周時期,楚是當時華夏世界最大的國家。春秋末年,它已有現在的湖北全省、湖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和半個河南。後來南面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廣西間的蒼梧一帶,從而把領土擴展到嶺南地區,東北面取得山東南部,東面滅掉越國(約公元前333年或306年),把春秋時吳、越兩國的土地(今蘇南浙北及上海市)完全收入版圖。它坐擁當今中國南方大部,進可以威脅中原各諸侯國稱霸稱王,退可以以一國之力守衞本土,防止他國入侵。這個地最大、人最多的國家,在春秋時一直保持發展的勢頭。
楚莊王“問鼎中原”,已有混一天下的雄心。楚國所處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是普遍的產稻區,土地肥沃,這使得楚國所擁有的糧食產量相當充足。在生產技術方面,它生產的絲織、刺繡、漆繪均十分先進,它在開礦、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古代江南出產金屬礦物,很有名氣。楚國能用金銀造幣,沒有資源,根本不可能做到。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楚國銅礦遺址,戰國礦井深50米以上……假使這個趨勢不變,順理成章,由楚來統一全中國,應該不成什麼問題。但是楚在戰國時發展很不順利,屢遭挫折。
楚國一統天下的夢想止步於自己
這個悲劇的根源在哪裏?根子恐怕在於舊貴族的勢力太頑強,他們破壞了一切改革運動。政治上的分權體制以及內政的腐敗使得楚國的國力難以有效地發揮,使楚國大而不強,反而越大越臃腫。與此同時,楚人敬畏鬼神的傳統意識很濃,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傾向於保守,缺少積極進取的意識。
楚悼王的改革夭折就是一個例子。公元前402年,楚聲王竟然被盜賊所殺,可見楚國的內部危機已經到了怎樣地步:楚國宗法貴族勢力強大,貪婪無忌,好傷賢以為資,厚賦斂諸臣、百姓,致使“楚國多盜……盜賊公行而弗能禁”。繼位的楚悼王企圖打破不用異族的舊傳統,向中原各國尋求變法人才。於是,魏國名將吳起到楚,深感悼王知遇之恩,協助悼王改革吏治,限制貴族的特權,裁減官吏,集中財力撫養戰士。變法雖然遭到許多舊貴族的反對,但楚的國勢果然大有起色。
楚國政治生態多險惡?
公元前383年,楚國攻魏救趙,一直打到黃河邊上。不幸悼王就在這年去世,楚的宗室大臣作亂,要殺害吳起。吳起逃進靈堂,伏在悼王屍體上面。貴族一陣亂箭,射死了吳起,也射中了悼王。太子肅王即位,追究射悼王屍體的罪行,貴族被滅族的達七十餘家。吳起改革的時間很短,改革的內容主要限於軍事,他一死,改革運動也完了。楚國軍政大權仍舊掌握在與楚王同(羋)姓的世襲貴族昭、景、屈三家之手。到楚懷王時,楚國政治生態更加惡化,內部派系鬥爭尖鋭。有心振興楚國的屈原,不被重用屢遭流放,最終含恨而死,反而是令尹子蘭這樣無能小人充斥着楚國朝野。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