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文明社會共建論壇在天津舉行。網絡文明建設,青年在行動!他們是網絡文明的使者,他們傳播網絡文明火種、帶頭維護網絡文明生態,用自己的點滴努力為“人人蔘與、齊抓共治”的網絡文明建設貢獻着青春力量。其實,不只是他們,還有千千萬萬的好青年、好網民,網絡文明使者和他們的故事,就在你我身邊,就是你我他,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不少網友認識申鵬,源於知乎上一篇有關非洲發展問題的文章。題主的問題是——非洲為什麼這麼窮?
在回答中,申鵬引用講述中國援建肯尼亞蒙內鐵路的紀錄片《我的鐵路,我的故事》,展現援建非洲的意義。“基建搞好了,教育普及了,信息傳播了,商品流通了,工業在當地紮根了,現代文明才會真正進入當地,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這才是真正的扶貧。終有一天,這些脱貧的地區和國家,同樣會正向反哺整個現代文明。”數萬點贊是網友發自心底的認同。作為曾經的土木工程師,申鵬渴望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講述中國“基建狂魔”稱號背後的底氣,以及“中國速度”背後無數人的奮鬥與堅持。
在不少網民眼中,申鵬的文風犀利,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申鵬坦言,一針見血的表達方式或許顯得尖鋭辛辣,但自己的思想態度時刻保持温和、理性。保持真誠,是寫作最大的技巧。
在知乎“你覺得哪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國家”這一問題下方,申鵬的回答獲得了數萬網友點贊。在其他博主五花八門的“提名”中,申鵬的回答格外與眾不同:“我們所在的這個國家就挺‘奇怪’的。”申鵬解釋,“‘奇怪’,是因為我們獨一無二。”寫作靈感源於一次與歷史的對話,在荊州博物館參觀時,申鵬發現,幾千年前竹簡上的文字,高中畢業的水平都能看懂幾句,博物館裏還有人興奮地念出來。“就像讀千百年前的古詩,我們能感同身受一樣。”折柳送給遠行的親朋,望同一輪明月寄託相思,幾千年文化沉澱下的獨特意象是獨屬於我們的“中國式浪漫”。“這説明我們的文化始終在傳承,即使千百年過去,我們的精神內核沒有變。”申鵬説。
從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神話傳説,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慶羣眾自發為消防員提供後勤保障共同撲滅山火,眾志成城的背後是制度自信和強大的精神信仰。申鵬在回答中寫道:“這個國家的人民很有主人翁精神,總是把大家的事當自己的事,天下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該管就得管,不能袖手旁觀。他們有組織、有紀律、有決心,幾千年前,他們一起治理洪水,幾千年後他們一起推翻三座大山,今天,他們又一起對抗疫情。”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着時代變遷、社會進步,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如何讓不同成長背景的年輕人共振、共情、共鳴,申鵬認為,要勾起網民們的共同記憶。“我把自己的大腦當作一個可以檢索的數據庫,每當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我會思考此前有沒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有何共性,事件的根源是什麼,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種思路,幫助讀者更深入地思考。”
申鵬被讀者們稱作高產的內容創作者。全職投入寫作工作後,每天他都會花大量時間閲讀各類書籍擴充知識,黨史、軍史是他的深耕領域。建黨百年之際,他撰文《100年,只是個開始》講述那些在黑暗中敢於照亮、在未知中敢於指引的共產黨人故事。今年5月5日,他推出《中國青年,是多麼“武德充沛”?》,講述一支70%都是共青團員、全師指戰員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紅軍部隊——“少共國際師”的英勇事蹟。網友們耳熟能詳的英雄將帥,申鵬總能寫出其鮮為人知的經歷,黨史中那些一帶而過、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人物,申鵬則會翻閲不同的史書、傳記,力圖拼湊還原出人物的成長軌跡。
在申鵬看來,歷史從不是板起臉的嚴肅面孔,歷史人物並不平面化、標籤化,他們有血有肉,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失意躊躇。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也在塑造着他們。那些在歷史上或閃閃發光或默默無聞的人物,那些被血與火淬鍊的人生,那些歷經磨鍊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面對失意、困境時尋覓浩然正氣的動力,也是申鵬創作正能量作品的源泉。
從事自媒體行業多年,申鵬坦言,最大的欣喜和成就感來源於讀者的反饋。“很多讀者的留言比我的文章還精彩,也有一些讀者能夠糾正我的錯誤,甚至在我寫一個歷史人物之後,告訴我關於人物的另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最令申鵬感到欣喜的是,他發現越來越多的讀者在互聯網上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看我文章的那些人成長起來,比我更厲害,思考更加理性、全面,相信在越來越多理性網民的發聲下,網絡乃至現實社會中的分歧會越來越少。”
記者:安俐
製圖:韓伊博(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