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政府就職已逾百日,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布林肯等重要閣員就對外政策和國際事務發表了大量講話,也做了不少事,從中可以看到當下美國外交的一些基本特徵。
第一,做而不宣的“去特朗普化”。拜登簽署的第一個法令是重返《巴黎協定》,宣佈將發起並主持世界氣候峯會,繼而終止對世衞組織的“斷供”和阻撓世貿組織仲裁法官遴選的決定,恢復與俄羅斯關於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談判,謀求重返伊核協議,取消對國際刑事法院相關人員的制裁等。從“退羣毀約”到“返羣復約”,明顯帶有“去特朗普化”的色彩。上述舉措大多做的很低調,目的或在於不刺激特朗普及其支持者。
第二,“美國回來了”是當下美國外交的戰略旗幟,取代了“美國優先”的口號。多數專家認為,美國所謂“回來了”指的是美國重歸“世界領袖”的地位,不僅要讓美國“再偉大”,而且要“振興”西方世界。為此,“盟國+夥伴”外交正在成為美國外交的重點。布林肯、沙利文等要員們緊鑼密鼓的穿梭外交意在於此。
第三,以俄羅斯為重要打擊對象,視中國為需要長期遏制的主要威脅,似乎已成為當下美國外交的戰略目標。拜登政府百日來對俄羅斯的種種敵視行為,包括拜登本人對普京的“殺手”言論、對”北溪-2”項目的單邊制裁,特別是烏克蘭戰雲密佈,既有打擊俄軍事實力坐大之意,又有誘逼歐盟疏遠與俄關係之心。美國新政府仍然把中國視為“唯一”對美構成“全面威脅”的國家,因而決心“集中全部力量”與之“進行長期激烈競爭和對抗”,當然並不排除在對美國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某些方面的合作,例如氣候合作。“合作、競爭+對抗”或已成為時下美國政府的既定對華政策,百日來其所作所為正在印證這一判斷。
第四,“強勢地位+綿裏藏針”和“拉幫結夥”遏制中國,成為當下美國處理對華關係的新風格、新手段。百日來,美國一天也沒閒着,從亞太到歐洲,從南海、東海到印度洋,政治、經濟、軍事、疫苗外交相結合,但雷聲大雨點小,真心響應者少,死心塌地追隨者更少。
美國外交還會有新的變化和調整,但只要維護霸權地位的根本出發點不變,上述幾個基本特徵大體難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