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五國,他們繼承自蘇聯時期的重要“文化遺產”——俄語以及俄羅斯族裔公民,正面臨着微妙處境。
今年6月,在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地區的一個柔道訓練營中,9歲的俄羅斯裔男孩伊萬遭遇持續集體霸凌,直至出現頭痛、嘔吐症狀才告訴家人。他的父母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説,他是營裏唯一的俄羅斯孩子,打人者系出於“意識形態種族主義”。同村裏唯一的俄羅斯東正教堂神父及其教區民眾堅持認為,伊萬被打“因為他是基督徒”。
這一事件引發了深遠的後續影響。俄羅斯外交部在推特表示關注;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府將當事父母和孩子召至首都比什凱克,以説明原委;吉總理、內政部長級別的官員均介入案件調查,打人者及其父母最終道歉。不僅如此,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還給伊萬寫了一封鼓勵信,稱讚他是“信仰的捍衞者”,並保證他的家人能夠得到必要的幫助,以便他們搬到俄羅斯生活和工作。
與伊萬被打醜聞交織在一起的,還有8月初發生在比什凱克一個購物中心的説俄語被辱事件,一位女性售貨員因使用俄語而不是吉爾吉斯語遭遇客户砸電腦。該事件被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洛金得知後,他通過外交渠道澄清該事件併為這名女性售貨員辯護,沃洛金還與其他俄議員提出包括“禁止那些冒犯説我們語言的人進入俄羅斯”在內的反制措施。
中亞五國中,俄語在吉爾吉斯斯坦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為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之一。儘管如此,近年來不論官方層面或是民間交流,俄語在中亞的地位岌岌可危。這些前蘇聯國家事實上仍然非常依賴俄語,但他們正試圖以各種方式擺脱這一語言,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民族語言。
吉爾吉斯斯坦爆發“恐俄”醜聞
伊萬的家庭是標準的“土著”,與吉爾吉斯斯坦許多蘇聯時期被派去支援兄弟國家建設的“專家家庭”不同,他們的祖先是移民至此的頓河哥薩克人、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哥薩克人、奧倫堡人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的德國人,已經在陽光明媚的吉國生活了兩三百年。
但作為少數族裔,伊萬還是因為其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被其他小孩霸凌了整整兩週。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8月12日消息,這家人目前來到了莫斯科觀光並接受採訪説,他們打算永久地離開吉爾吉斯斯坦,到俄羅斯定居。
“這絕對是恐俄症。”俄羅斯政治學家、記者安德烈·阿法納西耶夫(Andrey Afanasiev)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評價伊萬的遭遇説,“不幸的是,它是幾乎所有後蘇聯國家意識形態矩陣的基礎。它證實了這些國家存在歧視俄羅斯人的做法,並且這一案例並非孤立,而是系統性的。”
《共青團真理報》引用的數據顯示,從1989 年到 2020 年,吉爾吉斯斯坦的俄羅斯人(以及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從 100萬(約佔吉國人口的24%)下降到35.4萬(5.44%)。伏龍芝市,即現在的比什凱克,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它的人口構成:在蘇聯解體之前,俄羅斯人佔首都居民的62%,現在只佔17%。
蘇聯時期,作為團結各民族的通用語言,俄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應發生變化。俄羅斯公民大量返回原籍國,獨聯體國家開始致力於發展本民族語言,俄語在中亞五國的影響力逐漸衰減。
不過,中亞國家在經濟和貿易領域依然依賴俄羅斯,加上勞務輸出、教育留學的需求,想要短期內完全消除俄語的影響並不現實。“在吉爾吉斯斯坦用俄語沒有問題。這裏的文件檔案、節目、電影、體育廣播裏都使用俄語,一切都有雙語版本。”伊萬的父親也稱,但他們依然打算搬家到俄羅斯,只是之前因為文書問題未能完成移民。
無獨有偶,今年8月初在比什凱克的一個商場內,一名客人因不滿售貨員沒有使用吉爾吉斯語作答而是用了俄語,直接將電腦砸向售貨員。這名售貨員當時並沒有反駁,但這起事件加上伊萬被打事件足以讓俄羅斯國內的民族主義者們大聲疾呼。
俄羅斯右翼政治家、自由民主黨議員團主席日裏諾夫斯基回應上述兩起“冒犯俄羅斯語言和文化”的事件時,直接宣稱自己是“所有亞洲國家的俄羅斯人的捍衞者”,他呼籲召回俄羅斯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並在吉爾吉斯斯坦駐莫斯科大使館前組織了抗議示威。
中亞國家在民族語言與俄語之間尋找平衡
不止在吉爾吉斯斯坦,8月11日,在哈薩克斯坦阿克套市,一名俄羅斯婦女因在商場大聲斥責哈薩克人而被迫道歉的視頻在哈薩克斯坦社交網絡上流傳。視頻最初發布在油管頻道Til maydani(“語言營”)上,頻道所有者庫厄·艾哈邁托夫(Kuat Akhmetov)自稱為“語言哨兵”,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反俄運動。
與該視頻同時出現在“語言營”賬號的,還有大量關於哈薩克人走進商店,要求店主和店員使用哈薩克語的視頻內容——俄羅斯方面指責這類內容反俄。作為回應,莫斯科8月12日針對艾哈邁托夫頒佈了一項法令,禁止他在接下來的50年內入境俄羅斯。
與此同時,在俄羅斯社交媒體和電視頻道上,一場保護中亞俄羅斯人,反對“毆打斯拉夫人的哈薩克民族主義者”的大規模運動開始了。哈薩克斯坦總統府第一副主任道倫·阿巴耶夫(Dauren Abaev)將上述兩起事件譴責為“民族主義矇昧主義”的表達,但遲來的道歉在俄羅斯人的憤怒面前無濟於事。
或許是為了給局面“降温”,哈薩克斯坦官方最終出手處理了該賬號。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哈薩克斯坦網站8月22日消息,哈薩克斯坦警方對“語言營”的反應越來越強硬,艾哈邁托夫8月19日被捕,哈內務部宣佈將他的油管賬號內容全部提交給專家鑑定,以確認其是否使用了與烏克蘭“顏色革命”前一樣的“運作手法”挑動對立,破壞哈政府形象。
中亞和俄羅斯在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十分深入。儘管蘇聯解體後大量俄羅斯公民返回原籍國,也有不少俄羅斯族裔選擇留在這些國家。許多評論家擔憂,莫斯科和中亞國家在民族議題上出現紛爭,有可能在這些國家造成“頓巴斯情景”,即烏克蘭東部以俄羅斯人口為主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希望棄烏入俄,並因此捲入戰火。
因此,不論是國內設有俄羅斯軍事基地的吉爾吉斯斯坦,還是與俄羅斯2021年雙邊貿易額有望達到200億美元的哈薩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亞三國,都不願意與俄羅斯爆發衝突。而是試圖在不高調“打壓”俄語的前提下,致力於發展主體民族的語言。
“當地統治精英將俄羅斯人口視為威脅,並擔心會出現類似於頓巴斯的(分裂)情況。但問題是南烏拉爾(北哈薩克斯坦)和中亞的其他一些地區是俄羅斯人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居住地。”阿法納西耶夫觀察分析説。
他對俄語在中亞的前景持悲觀態度,“比如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他們在本國境內開設俄羅斯學校,以便他們國家的公民更容易搬到俄羅斯工作。這部分赴俄移民匯款是其母國國家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同時支持充滿俄羅斯恐懼症的文化和教育項目。”
“而在自身經濟情況較好、正在吸引更多中亞移民的哈薩克斯坦,政府則採取了‘去俄羅斯化’的緩慢政策。”阿法納西耶夫説。
“去俄羅斯化”和“突厥化”
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俄語還保留着官方語言的地位。其中,吉國憲法明確規定,俄語為官方語言,地位僅次於國家語言。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俄語上世紀九十年代便失去了“族際交流語言”的法律地位,更像是一門外語。
自蘇聯解體後,中亞國家的語言政策帶上了民族獨立不可侵犯的意味,各國或多或少開始用不同方式“去俄羅斯化”——即將俄羅斯人或者以俄語為母語的民族,以及俄羅斯文化從各領域逐步移出的過程。
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決定將國家語言轉為拉丁字母拼寫。在講俄語人口最多的哈薩克斯坦(根據哈薩克斯坦2016年的人口普查,全國94%的人流利掌握俄語,哈薩克語以74%排在第二),哈政府2017年承諾最晚於2025年前實現全部官方文字改版工作。
不過,舉國更換文字的代價是巨大且難以落實的。以哈薩克斯坦為例,英國廣播公司(BBC)2018年消息稱,哈官媒報道,政府會在2018和2019每年投入約3億堅戈(92.2萬美元)用於中小學教育的文字改變。政府對這項將歷時7年的項目總體預算約為2180億堅戈(6.64億美元)。
作為一個例外,吉爾吉斯斯坦領導人層面一直表示沒有改用拉丁字母的必要。該國議員曾在2019年提出使用拉丁字母過渡,並在全社會引起熱烈討論。但總統熱恩別科夫幾次公開回應説,他認為無此必要,因為這個過程十分昂貴。
俄羅斯以及俄語在中亞地區文化影響力日益減弱的同時,土耳其的軟實力在近年來在這些國家表現得十分突出,後者正在通過他們與該地區人民之間存在的突厥民族根源、共同文化和密切的歷史聯繫,擴大土國在這些國家內的外交、政治和經濟影響。
比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土耳其於2009年10月成立了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並於2011年在哈首都阿斯塔納舉行首屆峯會。
“土耳其一直非常重視成為該戰略地區(中亞)內具有影響力的參與者——該地區的人口超過2億,共同生產總值接近2萬億美元,地區領導人渴望擺脱前蘇聯的陰影,並建立獨立的國家身份、執行自由的經濟政策,它與能源安全之間的緊密聯繫……”半島電視台在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中分析總結稱,土耳其正在挑戰俄羅斯在中亞的強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