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都市圈建設提速 圍繞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等重點產業佈局
多點支撐 國家區域協同創新高地加快崛起
隨着我國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實現,國家區域協調創新也駛入“快車道”。《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為形成國家高新區“一盤棋”的良好創新格局,相關部門正指導各國家高新區研究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在優化區域創新佈局方面,繼本月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後,上海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擬將7月掛牌。京、滬、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東中西部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對接與合作。其中,以成渝為代表的中西部創新高地正快速崛起。
區域協同 科創中心多點開花
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呈現加速態勢。作為國家重點佈局建設的三個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之一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日前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該中心堅持“共需、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按照“一個核心團隊、一套運行機制、一體化建設管理、一個創新體系”模式,探索建立一體化高效運行發展的新機制,加強區域創新資源統籌和共享利用,同時兼顧三省一市各自資源稟賦與基礎優勢,實現各揚所長的差異化協同發展。
“北京、上海、廣東科創中心引領地位凸顯,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安徽、江西、河南、寧夏、貴州科技實力快速提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多層次、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更加完善,有力支撐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
事實上,除東部地區外,我國中、西部地區科技實力也快速提升。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不斷推進,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川渝合作不斷“加碼”。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成渝地區調研瞭解到,重慶市和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重慶、四川兩地四個分會場40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1054.5億元。
“由於歷史原因,西部地區多是國家戰略科技、國防工業和重大裝備所在地,創新資源富集。以四川、重慶為例,去年年初國家啓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望成為全國創新版圖中的又一個重要增長極。”西南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光教授表示。
高新園區成區域發展“領頭雁”
高新園區正成為拉動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位於成都科學城內的成都超算中心,自2020年投運以來,一方面為四川省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撐。同時在超算中心周邊區域也聚集科技創新項目59個總投資超過1700億元,聚集新經濟企業超過一萬家,為成渝地區乃至西部地區,航空航天、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科技創新的基礎設施保障。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中國·雅安大數據產業園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合力打造的數字產業新高地,四川省委確定的“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的核心載體。
“由於距成都較近,且水電資源豐富。雅安在發展大數據產業具有天然優勢。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成渝地區超大規模綠色數據中心、新型智能算力供應中心、數據創新應用中心、數據人才培訓中心。圍繞協同成都、融入成渝、服務全國的發展定位,已吸引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互聯網頭部企業落户,同時成為中國電信天翼雲全國三大資源池之一、中國移動雲全國九大節點之一,成功打響‘中國雅雲’大數據產業名片。”雅安產投集團董事長周船向記者表示。他透露,到明年年底,產業園力爭實現3萬個標準服務器機架交付使用,到2030年年底,力爭建成“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
此外,在宜賓三江新區,宜賓正舉全市之力超常規推進大學城、科創城“雙城建設”。在“雙城”賦能下,宜賓GDP增速,也從2016年、2017年的四川第五,到2018年四川第二,飆升至2019年、2020年的四川第一,經濟總量由全省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
“我國東中西部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分佈不均衡,發展差異較大。這需要國家出台相關政策支持東部發達地區,把創新資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區擴散轉移。”對此,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表示。他建議,在這方面可以學習借鑑國外經驗,比如説東部地區聚集了很多大學,可以使一部分大學在西部建立分校或者聯合辦學。同時要鼓勵西部地區辦一些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審批流程和資金等方面要給予支持。
“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將認真做好新時期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指導各國家高新區研究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國家高新區跨區域協作交流,支持東中西部園區開展對口合作,形成國家高新區‘一盤棋’的良好創新格局。”科技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
創新型產業集羣加快佈局
隨着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羣在加快落地。以長三角創新中心為例,記者瞭解到,在任務佈局上,該中心將按照“四個面向”要求,充分依託三省一市創新資源集聚、產業基礎牢固、科教力量雄厚的優勢,主要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領域,以及電子信息、新能源環保、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集聚創新資源,突破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羣。
近年來,隨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羣迎來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契機。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發佈的《關於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羣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未來一個時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重點建設100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羣,形成若干萬億級產業規模和一批千億級產業規模的創新型產業集羣。與此同時,關於產業集羣建設,將採取以評促建的方式,對109家試點及培育單位展開考核。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2021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建設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羣。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加快佈局建設創新型產業集羣,引導支持集羣內企業聯合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產業鏈創新合作,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升我國重點產業發展質量和產業鏈自主可控性。紮實開展創新型產業集羣統計評價,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羣高質量發展。
“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羣有助於地方經濟依靠創新驅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表示,加快培育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羣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是促進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當前各地都在積極尋找發展新動能,以期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中佔據領先地位,成為輻射帶動其他地區的創新策源地。(記者 鍾源)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