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中國式的傳統教育中,對於孩子的言行要求非常高,很多時候父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懂事明理,而忽略了孩子低齡化的認知水平的。
不僅如此,父母多在嚴格的要求着孩子往成人化的方向和思維靠近,當孩子提出質疑和困惑的時候,又不予以詳細解答或者用父母權威壓制。
常見的2句話,一個是小孩子懂什麼,另一個就是大人説話,小孩子別插嘴。
長期處於這樣強勢父母的教育下,眾多孩子的成長路線就容易出現問題。
------引言
案例分析
萌萌現在已經16歲了,以前乖巧懂事的她,總是在父母要求着禮貌懂事講衞生,萌萌也做得非常好。可是萌萌的好朋友要過生日,想讓萌萌出去參加生日聚會,萌萌的媽媽硬是不准許,認為這樣的活動沒意思,不讓萌萌去。
而萌萌第一次和媽媽吵起來,萌萌説“我已經16歲了,你居然還那麼限制我的出行自由,我就是去幫好朋友過生日,為什麼不可以?”。萌萌的媽媽卻説“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居然還和我吵架。”這句話一説出口,萌萌無話可説,心力交瘁。
媽媽還很高興萌萌沒有出去。讓人想不到的是,之後快一個月的時間,萌萌沒有再和媽媽説過一句話,並且出門直接再也不和媽媽打招呼,也不按時回家了。媽媽更是憤怒,認為這是女兒到了叛逆期的原因。
這真的是萌萌的叛逆嗎?和萌萌媽媽的管教方式有沒有關係呢?其實過分地控制孩子,實行“內窗”式的教育,對孩子而言,是糟糕的父母的愛。
什麼是“內窗效應?
“內窗效應”實際上是把孩子關在自己統治的領域,不願讓孩子出去接受外界環境的薰染。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提高,或者是單純地想要控制孩子。
就限制孩子的出行自由,不讓孩子和社會有太多的正面接觸。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過分強勢,有着比較重的控制慾的父母”。
父母過分強勢的表現
1.干涉孩子的出行自由
假如孩子太小,或者是去的地方比較危險,父母的干涉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孩子如果已經確保了出去的安全,並且向父母一再地表示自己想做什麼,父母卻過分的限制孩子,甚至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父母過分強勢了。
2.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孩子想要買個綠色的玩具,父母卻硬是要給孩子挑選一個粉色的。孩子想要做什麼,都不可以,全部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孩子想畫畫,父母卻強迫孩子背書。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和需要,只是一味地用自己的要求去強制孩子的行為。
3.干涉孩子交友
父母有人際交往的需要,孩子肯定也有。不讓孩子交朋友,甚至孩子有朋友的時候,對孩子的交友進行打擊,告訴孩子不讓孩子和誰在一起,不讓孩子去聚會,不讓孩子和朋友相處。過分干涉孩子個人的朋友圈,打擊孩子的交友。
父母的“內窗教育”,容易對孩子產生哪些不利的影響?
1.孩子性格膽小,面對強權不敢反抗
一些人長大了,性格卻越來越膽小,總是害怕不安,這可能就是和父母從小過分強勢有關。孩子在日常相處中,習慣了父母的強勢,面對別人的強勢,反而不知道如何去反抗了。以後遇到別人的欺負,或者是不公平的遭遇,都不敢去反抗或者是反駁。
2.孩子沒有主見
很多過分依賴家庭,只聽父母話,不敢聽別人的意見的人,都是由於父母過分強勢的教育,導致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己做主的能力。不知道怎麼去應對未知的社會的選擇,只會和少年時候一樣,聽父母的。
孩子囿於“內窗效應”,家長怎麼正確引導孩子成長?
1.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
家庭已經出現了內窗式的教育,父母總是幫助孩子做決定,安排好孩子每天應該幹什麼,做什麼,想要擺脱和停止內窗式教育,首先父母就要開始不為孩子做選擇,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並且尊重孩子的個人的決定。
2.讓孩子自由成長
適當地讓出一些空間和孩子自己去自由的生長,而非總是讓孩子的空間只有父母,只能在家裏,讓孩子多去户外自己跑跑,讓孩子自己去交朋友,自己去玩耍。
父母做到的是陪伴,而不是過分強勢的約束孩子,不給孩子做這個,不讓孩子做那個。把成長的自由交還給孩子,因為這本來就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尊重孩子個人的權利,不要總是包攬孩子生活中的一些,讓孩子實現自己的追求,讓孩子能自由地去追求自我,去實現自我。而非一句我為了你好,就扼殺了孩子成長的自由。(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