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推動脱貧攻堅走深走實,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我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助力脱貧攻堅,通過建強基層黨建堡壘、打造過硬人才隊伍、紮實改進工作作風等形式,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頓,回引本土人才1.5萬多名,培養儲備村級後備力量2.1萬餘名,並查糾扶貧幹部作風不實等問題65個,查糾扶貧領域腐敗問題254個,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羣眾優勢轉化為脱貧攻堅的制勝優勢。為此,CQDK全媒體精心採編了這組抓黨建促脱貧的報道,希望能為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經驗借鑑。
4月30日一大早,蔣啓兵便帶着自家的茶葉來到紅旗村生態茶園會場。這天是重慶市第三屆鬥茶大賽(決賽)暨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採摘開園活動舉行的日子。參加的人多,蔣啓兵要早點將自家的茶葉拾弄好。
蔣啓兵是紅旗村有名的“苦人”,小時候不慎摔倒,導致脊椎發育變形,一輩子沒能長高。好在他頭腦靈活,在村小學旁開起了小賣部,有了一條謀生的路子。但好景不長,隨着村小學合併搬遷,蔣啓兵的日子又變得越來越難。
蔣啓兵所在的紅旗村,是開州區大進鎮的一個小村子。
大進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位於開州區北部山區,曾是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大進鎮卻逐漸“沉默”。
▲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
健全體制機制 配強攻堅隊伍
2017年8月,由市委老幹局副局長鄭夕明任隊長,市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薛奉軍任副隊長的扶貧工作隊進駐大進鎮。
來到大進鎮後,駐鎮工作隊迅速展開了摸排工作。
隨着工作的不斷推進,一個難題擺在鄭夕明和薛奉軍面前——大進鎮的扶貧力量來自各方,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整合這些力量,形成合力,促進大進鎮脱貧攻堅?
為此,這對搭檔開始廣泛展開調研,並最終得出結論:必須建立健全這支隊伍內部的工作機制,要讓扶貧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鄭夕明和薛奉軍的推動下,工作隊內部成立了臨時黨支部。
“通過成立臨時黨支部,強化黨建力量,我們逐步推進完成了各項機制的建立。”鄭夕明説。
機制的健全,使得駐鎮工作隊隊員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017年,經各方專家評估論證,大進鎮計劃發展萬畝生態茶園,讓傳統茶產業重獲新生。
乘着政策的東風,紅旗村第一書記王棟準備動員村民一起發展茶產業。但他剛把想法提出來,就迎來當頭一棒:“不同意,種茶能掙個什麼錢!”
院壩會不歡而散,王棟卻沒有放棄。
一次不行那就再來一次。為了扭轉村民的觀念,王棟一個月召開了五六十次院壩會,不僅口頭講,還帶領大家出去考察。
通過不斷髮動,最終,紅旗村90%的村民都成了茶葉項目的參與者。
兩年多來,大進鎮建成了以紅旗村、年華村、羣和村等為核心的萬畝生態茶園,這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單體山地有機茶園。
隨着生態茶園的發展,蔣啓兵的命運也發生根本轉變。他流轉了4畝土地到村裏的合作社,有了固定分紅。同時,他還成為村裏的護林員,每年有6500元的補貼,有了新的收入來源。
“第一書記就是我們的攻堅隊,像王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配強攻堅隊伍,是推動大進鎮脱貧攻堅的重要支撐。”薛奉軍説。
▲福德村稻蝦產業田
▲福德村柑橘產業園
築牢橋頭堡 選好領頭人
臨江鎮福德村黨支部書記熊炳科近來很忙。
村裏剛剛舉辦完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緊接着柑橘產業的商品處理線和冷凍庫要進行檢修,地裏的柑橘也要進行越冬準備。
站在村辦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漫山遍野的柑橘樹,熊炳科的思緒回到他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日子。
1998年10月,熊炳科受邀參加太原鄉新橋村(撤鄉並鎮後改為臨江鎮福德村)黨支部書記選舉。之前他曾表示:“工資低,我自己搞個體經營,一年能掙1萬多元。”
“你當過兵,還在外闖蕩多年,眼界廣,你要帶領大家也發展起來呀!”村裏的老人發話了。
帶領大家發展,這些話激起了熊炳科的責任心。
但現實卻讓人很無奈:村裏近60%的勞動力外流,剩下的村民中有勞動能力者不到一半。而更讓人無奈的是村民觀念的陳舊,只顧埋頭種植傳統農作物,每年只能解決基本温飽問題。
熊炳科明白,村裏缺一個領頭人,一個能做給大家看、領着大家乾的領頭人。
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熊炳科帶領村民硬化公路28公里,擴寬油化主公路5.3公里,整治山坪塘120口、小(二)型水庫1座、溝渠5.7公里。
基礎設施搞起來了,產業發展又該如何進行?2016年,熊炳科請來市裏和區裏的農技專家到村裏考察,結果顯示福德村很適合種植沃柑。
説幹就幹。熊炳科立馬召集村民商議成立合作社,搞“三變”改革,搞沃柑種植。
“我們都種過沃柑,能賣什麼錢?”又有村民發話了。
陳舊的觀念,再一次成了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為了發展,熊炳科帶着黨員先行先試,白天扛着鋤頭下地,晚上處理村務,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福德村將沃柑種滿了山坡。看着沃柑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們都主動參與進來。
“只要有人帶領,不愁村民不跟進。”熊炳科説。
如今,3600畝的晚熟沃柑標準化柑橘果園已在福德村建成,還用上了智能化生產設備,農民生活逐步富裕起來。
▲王顯朋成立的養雞合作社
激發主動性 提升內動力
早年間,王顯朋一直在廣州一家油漆廠務工,雖説算不得多富裕,但是養家餬口沒什麼問題。
2017年,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家中老父親突然病倒,加上尚在上學的3個孩子,妻子孫彩梅一個人照顧不過來。無奈之下,王顯朋只得放棄工作,回到家鄉滿月鎮雙坪村。
沒讀過多少書,王顯朋只能靠打零工維持收入,但常常入不敷出。這一年,王顯朋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户。
“我有手有腳,實在不想戴貧困户這頂‘帽子’。”王顯朋説。
脱貧,成了王顯朋迫切想要完成的事情。
2018年,在政策的支持下,王顯朋自籌資金髮展養雞產業。扛着鐵絲網,他把自家門口的山林圍了個圈,又購買了3000只雞苗,風風火火地開始養雞。
看着雞苗一天天長大,王顯朋心裏特別高興:“等這一批雞賣出去了,我們家肯定能脱貧。”
但讓王顯朋沒有想到的是,2019年,他家的雞開始莫名其妙地死亡。為了找原因,他各方求助,最終發現是由於餵食不當。但此時,這一批雞隻剩下幾百只了。
王顯朋挖了個大坑,將死雞全部埋掉。在蓋上土的那一刻,他不禁濕了眼眶。
“不想再幹了,虧損10多萬元,沒有信心幹下去了。”王顯朋説。
瞭解到王顯朋的難處後,村黨支部書記蘇中祥找到他:“不要灰心喪氣,一定要把產業發展下去,鎮上和村裏都有一定的補助,資金不就又有了嗎?”
為激勵貧困户發展產業,滿月鎮黨委、政府出資,為發展產業的貧困户提供資金支持。截至目前,共扶持產業到户454户,補助資金253.2萬元。
有了資金支持,王顯朋再一次站了起來。有了經驗教訓,這一批雞苗長勢良好,今年已由開州區中醫院食堂訂購800餘隻。
“有了政策支持,我不僅有信心自己能脱貧致富,還能帶着鄉親們一起致富。”王顯朋説。
▲關面村衞生光榮户評選現場
完善基層治理 接續鄉村振興
2020年9月8日上午,關面鄉關面村。
一大早,黨員楊遠權家門口就熱鬧起來。村裏的黨員、村民代表從各處趕來,參加關面村第三季度的衞生光榮户、致富之星評選。
“大家都到齊了,我宣佈評選開始。”關面鄉鄉長馬林東説。
“村裏正在鋪設瀝青路,楊後倫經常拿着錘子夯實路邊壓路機壓不到的地方。我提議她家可以當選衞生光榮户。”
“楊遠權雖然腿受傷了,但是屋裏屋外都弄得很整潔,我們今天還在這裏開會。我提議楊遠權家也可以評衞生光榮户。”
……
會議一開始,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為有效推進鄉村治理,2019年5月,關面村在關面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開始推行村規民約積分制管理制度。積分由基礎分、獎勵分和處罰分等部分組成,逐户建立積分動態管理台賬,每季度一公示。每户每年基礎分為100分,在此基礎上根據制訂的“紅黃雙十條”進行加分或扣分。然後,再依據得分多少評定6個星級,6顆星為最高等級。
“有了這些可操作的條條框框,給每家每户打分,就一目瞭然了。”關面村黨支部書記向可田説,積分高的家庭,還可以得到適當的物質獎勵。
積分制的實施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多攢分、防扣分日漸成為村民的日常習慣。積分制管理將村民踐行村規民約的情況與村民享受的福利等切身利益掛鈎,凝聚了合力、激發了內生動力。
“通過積分制管理,我們村裏的變化大得很。以前房前屋後襬得亂糟糟的,現在家家户户都整理得井井有條。” 楊遠權説,這種變化大家都看得見、摸得着。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