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社會應對老年人更加友好
數字化時代能否適老化,直接關涉老年羣體日常生活便利與否。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重陽節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手機掃碼”時代,許多老年人都無法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甚至成為了一些老年人的“障礙”。當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讓老年人與“手機掃碼”時代並行不悖,如何加強數字時代的適老化建設,眼下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
2005年,著名專欄作家弗裏德曼在其出版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中,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科技進步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現了“人人平等”,“世界是平的”也一度成了社會流行語。但在今天,我們發現,互聯網連接一切之後,信息與服務的鴻溝可能並不會自動抹平,反而在某些方面還會擴大。因為,在數字時代,不同人羣有着不同的數字素養,一些人就可能被“拋棄”,成為這個時代的孤島。而老年人,恰恰是這一孤島上的主要人羣。
實際上,老年人與數字化社會的齟齬,在疫情期間就已凸顯。一些老年人因沒有或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掃描健康碼而難以出行;而前幾天,四川一位大爺因不會用手機預約掛號,而無法在醫院接受診療。此外,據新華社調查,一些景區、地鐵站“僅支持掃碼支付”,有老年人拿着現金無可奈何;不少城市買火車票要手機預約,一些老年人離開子女便寸步難行……
如此種種,都凸顯着“手機掃碼”時代對老年人的“不夠友好”。但就眼下看,數字社會又是未來大勢所趨,每一個人可能都無法脱離於此,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老年羣體。彌合老年人與數字社會的隔膜,解決兩者的“適配”問題,該引起重視了。
數據顯示,我國即將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19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億,佔總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間更將突破3億。但央行調查卻顯示,60歲以上人羣當中使用電子支付的僅為51%。這也就意味着,尚有一半老人不會使用電子支付,也由此可見中國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水平並不高,而這卻直接關涉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否便利。
科技進步是普惠的,老年人不該被排除在數字社會之外。而就現實來看,促使老年人與數字社會更好接駁,答案可能還在老年人之外。
應當看到,由於身心特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等原因,老年人接受新信息、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弱,對智能設備與智慧生活適應較慢,這就要求,年輕人與社會機構要加強對老年人數字素養的訓練與引導,幫助他們早日享受數字社會帶來的服務與便利。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適老化建設,除了“軟服務”升級,也需要硬件設施的改進提升。如報道指出,目前市面上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機並不多,絕大部分都沒有對老年羣體做出明確區分,預裝軟件太多、界面字體過小,都影響着老年人對數字化生存的適應。所以,廠商也有必要針對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進行開發設計,以更方便適用的使用體驗,提高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親近度。
當然,有必要強調的是,提高數字時代的適老化水平是一個漸進過程,且社會也無權要求所有老年人都學會使用智能設備。所以,社會在引導老年人適應數字生活的同時,也宜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務通道,保證不會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在日常出行、醫療保健、觀光遊覽等方面仍能享受到便捷服務。
總而言之,數字化時代,對疏離於互聯網之外的老年羣體應更多些照拂與關愛。中國已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也該享受的當下時代的種種便利,而社會也應為更大範圍的適老化建設做好充分準備。
編輯:何睿 校對: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