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馬減配安全氣囊傳感器?網友:不要被帶節奏,當槍使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罵合資品牌,吹自主品牌就成為了車圈內不成文的規定,我並不是説“崇媚洋外”,自主品牌一定不好,合資就一定優秀,我想説的是,在這種快餐式信息時代,面對各種批評和讚賞都不應該百分百無條件選擇相信,更多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維邏輯在裏面,不要被帶節奏,當槍使。

最近,一名網絡短視頻創作者在平台上發佈了多則寶馬關於寶馬減配安全氣囊傳感器的質疑視頻,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極短的時間內,該系列的視頻播放量就超過百萬,評論區也是掀起了熱烈討論,批判寶馬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關於寶馬究竟有沒有減配,把中國人的生命當成兒戲?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其實這次話題的爭議點,那就是為什麼國內的寶馬沒有安全氣囊傳感器。從視頻內容可得知,無論是拆卸車頭還是門板,都沒有發現對應的硬件,甚至從零配件系統輸入對應車架號查詢後發現國內寶馬車型在該位置並沒有傳感器對應信息,而在查詢美版車型時卻能查到。因此這也“坐實”了中國寶馬減配的事實。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從安全氣囊傳感器類型進行了解。

引爆安全氣囊的傳感器有兩種,壓阻式碰撞傳感器和加速傳感器。

第一種壓阻式傳感器,成本比較低,多出現在價格便宜以及上了年份的老車身上。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據撞擊點來傳播氣囊開啓信號,簡單來説就是“哪裏不會點哪裏”。但這類傳感器的缺點也比較明顯,由於一個傳感器可偵測的範圍有限,而且分佈不均,這就可能會導致安全氣囊在不該爆的時候爆,該爆的時候又不爆。舉個例子,如果一些低速碰撞恰好是處在傳感器偵測範圍,那就有可能出發安全氣囊。我們都知道,安全氣囊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在錯誤的場景中彈出,極有可能會對乘客造成傷害。因為氣囊充氣是一種化學反應,要想在極短時間內充滿,需要的能量非常大,因此產生的衝擊力也是相當驚人,氣囊內部的氣體碰撞速度達到250-300km/h。如果沒有向前的衝擊力與其緩衝,極有可能會造成傷害。

因此這種存在隱患的壓阻式碰撞傳感器在如今已經被逐漸淘汰,,換用加速度傳感器來代替。這類傳感器解決了第一種傳感器的缺陷,它可以識別碰撞的強度,不會一碰就炸。在寶馬車上,這類傳感器集成在底盤控制模塊ICM裏面,傳感器無時無刻都在監測車輛的橫向、縱向、垂直加速度以及橫擺率,如果超過預定在ICM裏面的數值,安全氣囊就會自動釋放。而為了能夠更精確的監測車輛是否處於碰撞狀態,一部分車型還會在車頭防撞梁加入獨立傳感器。而這次引起爭議就是因為中國寶馬車型車頭並沒有安裝獨立加速度傳感,而美國那邊的寶馬就恰恰有這項配置。

既然中國沒有,美國就有,那就是不是意味着“減配”實錘了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美國之所以有是因為當地法規有強制要求,沒有就不能銷售。但中國卻沒有這項規定,所以車企為了節約成本,自然也砍掉這項配置。看到這裏,相信還是有朋友會説寶馬區別對待。不過在歐規的寶馬上,也就是寶馬自己的大本營,在當地銷售的商品車也是沒有這項配置。既然連歐洲都一樣待遇,也就不存在針對國內減配的情況。

其實瞭解一款車是不是安全,我們更應該去相信專業機構測試的結果,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中保研,而不是聽信網上一部分人的片面之詞而斷定一款車或者一個品牌沒良心。

雖然汽車保有量很大,但真正對汽車感興趣的人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更多還是停留在日系車省油但不安全,德系車鐵皮厚很高級的時代。再加上短視頻年代,不少博主為求流量而輸出一些我們內心想要聽到的觀點,帶動觀眾情緒。久而久之,一些錯誤的觀點反而因為人多力量大而被捧為正確觀點,而一部分理性的觀眾也因為不合羣,只能被淹沒在茫茫的批評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