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揮長城紐帶作用,增強協同發展效應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預計2023年底基本建設完成。近期,河北金山嶺一期展示工程完工,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展示區建設提供了借鑑。

萬里長城沿線涉及15個省區市,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分佈範圍最廣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一管理跨行政區、人文與自然環境多樣的大型文化遺產,是一大難題。京津冀擁有明長城的精華八達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的金山嶺以及山海關、居庸關等重要關隘……可以説,長城之雄奇幾乎都雲集於此,京津冀能否探索出一條區域長城保護與利用的好路、新路,對於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具有標誌意義。

長城。新華社發(周萬平 攝)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長城都面臨着“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尷尬。長城沿山脊而建,在塑造獨特風貌的同時,也成為區域劃界參照,更存在不少“一足踏三省”的段落。不同的行政區劃帶來管轄權的不同,導致同一段長城的管理、修繕、旅遊開發的責任方難以統一,產生諸多矛盾掣肘。管轄權之爭,背後是資源利益之爭,受傷最深的還是長城。顯然,過去那種“誰開發,誰管理,誰受益”的路子已經不合時宜,需要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對長城的全方位保護。

思路一變天地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長城保護的協同合作也有了基本遵循。2015年,《京津冀長城保護管理框架協議》出爐,三地商定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加強執法合作,整合專家資源,做好規劃銜接,協調區劃劃定,並選取紅石門、古北口等處於交界處的長城進行統一規劃、管理、開放。就此,長城管轄開始超越地方的“條條塊塊”,以一個整體的身份獲得保護。隨着管理與保護的協同融合不斷推進,對於長城價值的發掘形式也愈發多元。比如,結合北京的演藝、資本優勢,河北的長城旅遊開始增添音樂節、民宿等新元素;比如,司馬台與金山嶺開始整合營銷,攜手策劃旅遊線路吸引自駕遊愛好者;再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與河北聯手將長城元素融入延慶、崇禮的賽區設計,“五環匯長城”成為最亮麗風景……這些生動範例,讓長城成為文化“紐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向深入。

“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相信在越來越多的協同探索下,長城將穿越歷史時空進一步“活起來”,為高質量發展和豐富民眾生活發揮更多作用。

來源:北京日報 | 評論員 鮑南

流程編輯: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