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立陶宛與我國關係破裂之後,已經有多家跨國企業計劃放棄在立業務,把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要在我國和立陶宛之間做出選擇,並非一件難事。資本家們非常清楚,不可能與中國龐大的市場為敵。
兩面派無益關係改善
很多務實的立陶宛政客都非常明白,與我國交惡只會導致其國內經濟受到影響,甚至連政權都會因此而丟失,以總統為首的務實派一直主張緩和與我國的關係。這位總統還表示,外長已經拿出了相關方案,將會在近期與我國進行一次會晤,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
但事實上這種“善意”只是口頭上所表達出來的,況且在立陶宛的政治體制之中,總統並沒有多少實際權力。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當權的政客依然還在嘴硬,並且與台灣地區勾結起來,希望通過民進黨當局的“獻金”維持本國經濟。
我國早就對此進行了回應,如果立陶宛真的有意改善兩國關係,那就應該拿出實際行動,不是玩弄兩面派的手法。不解決實際問題,並且承諾以後再也不會與台灣地區勾結,兩國關係不可能和好。
資本出逃立陶宛
在中立關係出現破裂之時,立陶宛政客天真地認為,其與我國的經貿聯繫較少,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表示,立陶宛經濟會因此迸發更大的活力。事實證明,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即便沒有直接貿易聯繫,也會存在千絲萬縷的間接關係。
例如德國很多汽車企業就會將一些零部件生產基地設在立陶宛,而我國又是德國汽車的最大市場,他們的汽車自然會受到影響而直接無法進入我國市場。因此德國企業早就要求立陶宛儘快恢復與我國的關係,否則將會撤出相關企業。
不只是德國企業,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立陶宛與我國關係破裂之後,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已經將放棄在立業務提上了日程。它們都在我國和立陶宛之間存在着諸多業務,但很顯然,在我國可以獲得的經濟利益要遠遠大於後者。對於這些企業來説,我國的市場更加重要。尤其在當前的大環境之下,全球再次陷入了疫情的困擾之中,想要避免經濟再次受到影響,我國穩定的環境必然是首要選擇。
部分消息來源: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