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皆正氣,滿紙盡珠璣”——紀念唐振常先生誕辰100週年學術座談會在滬舉行
2022年10月8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的“紀念唐振常先生誕辰100週年學術座談會”在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舉辦。
唐振常先生(1922-2002),四川成都人。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中國地方誌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史志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會長王依羣認為,唐振常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其提出的“史志結合”的研究思想,在今天的史學和地方誌研究中依然具有指導作用,現今地方誌學界與社科院歷史所加強合作研究,正是繼承了唐先生的遺志。
唐振常先生
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陶飛亞認為,唐先生為上海歷史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三個一”的史學智慧,對當下史學界和青年學者仍有啓迪作用:隨時代變遷而選擇學問轉型的“一心志趣”;具備學術視野和社會關懷的“一流眼界”;追求學術趣味、踐行人民史觀的“一股情懷”。在很多人心中,唐振常先生是史學界的思想家,文化界的實幹家,是哲學界令人仰幕的大家。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熊月之研究員與唐先生有過諸多交往,“上海史是唐先生開闢的一大研究領域。他從70年代末開始為上海史研究鼓與呼,80年代承擔國家重點項目《上海史》的編寫,帶領一批資深學者,還有我們一批年輕人,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1989年圓滿完成。在實施過程中,他在學術上一秉獨立自由之原則,力主客觀評價租界作用,為上海史研究向縱深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熊月之指出,唐先生對於上海租界史、出版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等諸多方面,都做了很多開拓性研究。秉筆直書是唐先生治史的基本法則,不拔高、不溢美、不諱過,是他不可動搖的信條。”
唐振常在河濱大樓寓所(管一明 攝)
復旦大學教授戴鞍鋼指出,學術意義上的長時段、大範圍、大視野的上海史研究,是改革開放以後,由唐振常先生等一批先進學者所開創的。唐先生是上海史研究的倡導者、開拓者、推動者和垂範者,更可以稱為頂層設計者。唐先生的博學、睿智、文采、儒雅、淡泊名利等風采值得後輩瞻仰和學習。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唐先生是上海史、中國城市史的奠基人,傾注了其大量心血的《上海史》,確立了上海城市史在中國城市史研究中的領先地位,並推動了國內外研究上海史的熱潮。
上海社科院鄭祖安研究員是唐振常的學生,在他眼裏,恩師是一個具備強大人格魅力、氣場強大的人,具備洞察世態的人生智慧。“唐先生出身名門望族,求學於燕京名校,很早就接觸了新文化、新思想,歷經從民國到改革開放的跌宕多變的時代變遷,之後又長期從事新聞工作,走南闖北,與社會各個層面的人打交道,他真正稱得上是一個見多識廣、視野寬廣的人,也因此能站到一般人很難達到的高度和深度。他的學術文章高屋建瓴,胸懷寬廣,其思想、學問、文風均充滿精氣神。”唐先生去世已20年,但其神采奕奕、充滿智慧的目光和笑容,一直猶在鄭祖安眼前。在唐振常的引導下,鄭祖安對蘇州河從外白渡橋上溯到太湖瓜涇口,進行全線的踏勘考察,並完成相關專著。
1946年唐振常燕京大學文學士畢業照
唐振常先生哲嗣唐明回憶,父親着意於上海史研究,日本學者稱他為“上海史研究第一人”,但父親認為,從嚴格意義講,他的真正算得上現代意義上的上海史研究之作,就是寫於1991年的一篇文章《市民意識與上海社會》,此文參加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上海史討論會,得到高度評價。2018年,父親的日記、手稿、書信和照片等,被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收藏並建立專檔。胡佛研究所以收藏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和有重大影響知識分子的珍貴史料而聞名,這是該所收藏的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中國大陸歷史學家的檔案。
青年時代的唐振常
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以蔡元培相關資料的整理和研究為例,講述了唐先生在學術研究上的實事求是精神和謙遜品格;以歷史研究所的外事工作為例,講述了唐先生在工作和處世中的實事求是原則和大局意識。
作者:陸燁 李樂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