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頁搜索“路怒”,發現會彈出大量的視頻和新聞標題,譬如:
兩男子路怒症爆發,一言不合尖刀對鋼管;
路怒男駕車追逐逼停車輛,還持鐵棍打人被刑拘;
叉車司機路怒症發作,十字路口怒懟其他車輛太囂張;
司機被路怒族暴打,我招誰惹誰了?
類似的新聞還有很多,相信大家也見過不少。
但今天,我想談一談,當你遇到了“路怒族”,你該怎麼辦。
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自己沒傷害到他人,也沒做錯什麼,就被他人突如其來的憤怒情緒所傷,“路怒族”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羣,我之所以舉“路怒族”的例子,是因為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已經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社會現象。
“路怒族”是指因開車而誘發心理問題的人羣,所患的為“路怒症”。
“路怒症”在百度百科中的定義是:指汽車或其他機動車的駕駛人有攻擊性或憤怒的行為。此類行為可能包括:粗鄙的手勢、言語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危險安全的方式駕駛車輛或實施威脅。
“路怒(roadrage)”一詞產生於美國,現在被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況下,開車壓力與挫折所導致的憤怒情緒。
前些天在答疑館回答問題,看見一位題主講述了她的經歷:
有一天她開車回家,在地下車庫入口遇到了堵車,有幾輛車都被堵在了前面。
這時她後面的一輛車開始猛按喇叭催促,她實在不堪其擾,探出頭“懟”了對方几句,沒想到對方情緒激動,以更強的氣勢“回擊”,直到進入了地下車庫停好了車,對方還在咒罵。
她再也無法忍受,和對方在車庫大吵了一架。
回到家後,她依然感到非常氣憤,加之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在後來的幾天裏,她的情緒非常低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感到羞愧和無助。
看了這位題主的經歷,我給她講了我曾經看過的一個短片,短片講的是這樣一個小故事:
上班時間,一位司機載着他的朋友在街道上行駛,行進途中,司機剎車踩的不及時,差一點撞上了前面的一輛車。
前車司機見狀立即下車,對這位司機大罵一通,但這位司機沒有進行任何還擊,而是保持微笑,向對方招手、點頭。
朋友很不解地問他:“你是怎樣保持平靜的?那傢伙差一點毀了你的車子,然後我們一起進醫院!”
司機笑笑然後對他説:
“你知道嗎,每個人都是一輛垃圾車,會帶着垃圾到處走,充滿着失望、煩躁挫折、憤怒。
有的人垃圾裝滿了就需要找個地方倒掉,有時候會倒在你身上。
但我們不需要去在意這些,只需要保持微笑,然後揮手,繼續過我們的生活。不要讓別人的垃圾傳染了在家、在工作、在街上的人。
我們喜歡對我們好的人,但也要祝福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生命的10%在於你創造了什麼,剩下的90%在於你怎樣去接受。”
視頻地址: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3850559712087451016(點擊即可觀看視頻)
這部短片的名字叫做《垃圾人定律》。我之所以記憶猶新,是因為司機的一席話道破了獲得快樂和幸福的秘訣:接受生活賜予你的一切。
這世上有隻三件事:我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這裏面除了“我的事”可以受自己左右,其他兩件事我們都無法掌控。
生命中的很多痛苦都來自於想要改變你所不能改變的,我們希望他人對待我們是友好的,希望沒有發生過一些“糟糕”的事,希望自己在當時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與現實抗爭卻無法改變現實,就會懷疑自己,感到挫敗、無助,寶貴的能量被一點一滴消耗在內心的衝突和鬥爭之中,這就叫做“內耗”。
與現實對抗一定是徒勞的,當我們很想要去轉變當下的現實處境時,往往會陷入更深的困境。
我們沒有辦法左右他人,即便我們有自己的界限,但也無法保證他人不來侵犯,因為我們無法掌控“別人的事”。那麼,面對他人的垃圾情緒,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一.
接受現實
“生命的10%在於你創造了什麼,剩下的90%在於你怎樣去接受。”
在我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人需要活在現實世界裏,接受事實真相。不論遇到任何事,都要擁有回到現實的能力,辨明現實情況是什麼。
我們在路上,無端被“路怒族”謾罵和指責,現實情況是:他選擇了做這件事,我無法左右他的言行。
在我們以同樣的憤怒回擊對方時,內心就是不接納“他選擇了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我”的事實。
記得前文中提到過的垃圾人定律嗎,“他人把垃圾倒在了我的身上”,這就是當下的現實。我可以接受發生了的現實,也就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更清醒的基於當下的能力和資源,做出高效、有利的抉擇。
海之所以寬廣,是因為它有容納百川的能力。
如果在當下出於某種原因,你無法平和的面對對方,就像前文中説到的那位題主一樣,與對方大吵了一架,那我們也只需要的去接受發生的這一事實。
我們常常會在發生了一件事後批評、指責自己,然後懊悔、羞愧,這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去接受在當時的情境中你們都有很高的情緒,大家都不那麼“優雅”,也去承認自己在當時無法以更成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某一個階段或許會很喪、心情很down,但需要明白的是情況並不會一直這樣。當我們身處其中,只需要去接納自己當下真實的狀態,然後去做能做到的就可以了。
如果在一次“失敗”的經歷中,我們除了對他人和自己憤怒、責難,還能學到些別的什麼,這就是一次成長。
成長,往往是伴隨着痛苦的。
在很久之後,當你回想起人生的這個階段,也許你會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在你感到困難的時候,正是生活想要教給你一些東西的時候。
這也是為什麼前文故事中那位司機説“我們都喜歡對我們好的人,也要祝福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因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禮物。
二.
覺察情緒
清代金纓的《格言聯璧》中有這樣一句話:“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跟隨着情緒去採取行動,等到冷靜下來又會後悔,覺得當時自己“本可以發揮得更好”。
新聞中有許多惡性事件,也是因為雙方被情緒所支配,做出了不理性的行為,最後發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情緒多了,理性就會減少,跟隨着情緒去行動,往往是危險的。然而,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能量,我們無法也不必遏制它。
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它只是需要被看見。
當我們被他人倒了一身垃圾,必定是驚恐的、憤怒的,這個過程非常短暫,幾乎發生在一瞬間,我們需要保留一份覺察,去看到自己當下情緒的升起。
覺察即是開始,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便有了緩衝的空間,讓自己得以在這個空間內,做出更好的選擇。
三.
自我負責
幾乎人人都有過與他人發生衝突的經歷,當對方的言行侵犯到我們時,以相同的方法與人展開一場“戰爭”,不論是我們還是對方,都是不好受的。
當他人來侵犯時,像前文故事中那位司機一樣,向對方微笑、揮手甚至給予祝福,這的確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這是一種將死能量轉變為生能量的能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人沒辦法做到這一點,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明白他人的情緒不需要我們負責,當他人侵犯我時,我的選擇遠比“來一場戰爭”要多出許多。
我可以選擇像前文中的那位司機一樣,帶着愛與善意,去接納和包容;
也可以基於當下的能力和資源,去尋求警察、路人或者其他方式的幫助;
我也可以選擇還擊,用自己的力量捍衞自己的界限。
不論怎樣選擇,我們都是基於自己當下的狀態而主動做出的選擇,也清醒的覺知到自己在做什麼,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
四.
安全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選擇都需要基於安全的底線,一定的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是必要的。
在網絡上有這樣一個事件,一對情侶晚上在餐館吃飯,漂亮的女友被隔壁桌醉漢吹口哨,女友很不高興。男友認為已經快吃完飯了,建議儘快離開。女友情緒激動,質問男友是不是個男人,並與男友發生口角。
女友情急之下,到隔壁桌與對方展開罵戰,結果醉漢圍上來開毆打,男友被捅三刀,經搶救無效去世了,臨死前還問了女友一句話:“我現在算男人了麼?”
我並不是提倡在自身界限受到侵犯時選擇隱忍和退讓,而是認為:生命高於一切。
大腦對危險及負面信息的敏感度會比其他信息更高,這是生物在其漫長的進化歷程中發展出來的本能,警惕性有時可以讓自己免於災難。
醉酒的人頭腦會不清醒,更容易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在上述事件中,如果女友能對這一事實保持警惕,在很大概率上就會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
五.
自我成長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改善和調節情緒的方法,並且尋求更多的資源來幫助自己。
1、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的課程,進行相關練習。
正念練習是我一直都很喜愛和推崇的,正念是冥想的一種,這一概念最早來源於佛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引入心理學領域。它的學術定義是:一種通過有意地、非判斷地注意當下而升起的覺知。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正念是一種覺察的方式。
從90年代開始,研究者們開始用學術研究的標準,對正念的效果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正念對改善情緒、提升覺知力、緩解身體慢性疼痛、改善睡眠及提高專注力等方面都有驚人的效果。
而我之所以喜愛正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正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練習,它可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常情緒的排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是要等到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才去面對它,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學會“未雨綢繆”的能力。
2、除了學習相關課程,閲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進入心理學的領域就是從閲讀開始的。
武志紅老師在多本由他主編的書裏這樣形容過書籍帶給他的感受:“所幸的是,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好書,它們打開了我的智慧之眼……每當我感覺自己身處心靈的迷宮時,我都會想起這本書的內容,它就像燈塔一樣,指引着我,讓我不容易迷路。”
我想,讀一本書,也是一個看見作者、與作者交流的過程,一本好書是有生命的,正像是武老師所説的那樣,當你身處心靈的迷宮,一本好書可以成為照亮你生命的燈塔。
3、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在心理學中,社會支持系統是指一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以及精神上的支持,也稱為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網”。
多項研究都表明,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與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顯著相關。個體對社會支持系統的主觀感受越好、利用率越高,身心健康程度及幸福感越高。
在我學習過的一家心理服務平台,有一位心理老師在前段時間面臨了一場巨大的喪失,她在走過這段低谷後説:“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裏,很感謝我的親人、朋友、同事的陪伴和幫助,如果我沒有自己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如此重要。”
我們終究是社會中的人,需要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裏。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家庭關係、朋友關係、以及其他的團體關係是必要的,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網是我們背後的力量。並且,人與人的支持是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人在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獲得別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礎。
學習和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就像是一顆種子,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條件才能發芽、開花和結果,果實落地,又會帶來新的生命。自然晝夜更迭,生命川流不息,就像是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終身成長。
文:駱駝責任編輯: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