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徐匯濱江的建築工人們説——“看個小毛小病不用出門了”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初夏的徐匯濱江,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建築工人穿梭往來,一磚一瓦地築起連綿起伏的高樓大廈。沿雲錦路向南,在與龍水南路的交叉口,一處由鍍鋁鋅波紋板、紅磚和刨花板組成的小樓就是附近建築工人熟門熟路的濱江建設者之家。

除去常規的服務、休閒等功能之外,這裏的健康服務尤其受到歡迎。“從宿舍走到這裏只要三分鐘,小毛小病不用去醫院了,真好!”採訪中,在濱江工地工作了4年的廖成玉對記者這樣説。

服務時間跟着工人“轉”

2016年夏,剛投入使用的建設者之家並不坐落在此。“離這裏直線距離有300米,現在變成網易的大樓了。”陳燕燕是服務點裏常駐的持證護士,最瞭解情況,“原來的地塊出讓了,輕鋼結構的建築就隨建築工人的生活區一起移動,方便他們隨時過來。”

陳燕燕介紹説,健康服務點裏,下了班人氣最旺:有個頭疼腦熱,這裏是工友們的第一選擇。為了適應附近數千建築工人的工作節奏和諮詢需求,健康服務點特意把原先的輪值變成了醫護人員常駐,又把工作時間調整成了早八點至晚八點,讓大家下班之後不用趕時間“急吼吼”。

記者看到,建設者之家就位於建築工人的生活區內,最近的幾幢宿舍甚至和這裏“無縫銜接”,這裏集聚了超市、圖書館,平時還有電影放映和演出,人氣極旺。大家對健康服務點的知曉度也很高。

光有“地段”還不行,健康服務點裏的“乾貨”同樣不少。靠牆的一排紅外線燈,是這裏最具人氣的項目,“建築工是個力氣活,肌肉拉傷很常見,這個燈照一下舒服很多,在醫院裏要掛康復科的號才能用上,又花錢又花時間。服務點知道我們需求大,特地多買了幾個,現在不太需要排隊了。” 廖成玉指着已經登記了厚厚一疊的使用記錄説。

專業加細心守住健康

“醫生啊,我高血壓又犯了,看東西有點模糊,你給我看看這個藥該怎麼吃?”韓長松拿着一盒老家配的高血壓藥,走進了服務點。

“師傅快坐,我給你找醫生。” 陳燕燕趕忙讓老韓在電腦前坐下,又聯接上“雲醫院”的視頻,很快,在徐匯中心醫院坐診的全科主任就上線了。

“藥要按時吃,血壓正常了也不能停,低鹽低糖少油,晚上不要吃太飽。”視頻那頭,醫生在指導完用藥後,還不厭其煩地叮囑,老韓聽得有些感動。

建築工人工作時有點碰碰擦擦免不了,但許多隱藏更深的問題,往往有賴醫生的細心。陳燕燕説,有一次,一名叫劉春曉的工人被項目經理帶到了服務點,“右手大拇指甲牀被砸中了,血流的不多,包紮一下就可以了吧!”病人對情況也沒有更多擔心,但陳燕燕卻察覺出了不同:“你一定要去醫院檢查,這裏受傷很危險,千萬不能大意。” 陳燕燕一直追出了服務點反覆叮囑,對方才答應去醫院複查,最後確診右手大拇指骨裂。

記者瞭解到,在日常的諮詢之外,服務點還引入各方資源,利用建設者之家的平台,為建築工人們送去慢性病防治、職業傷害防護等各類緊密貼合工作實際的講座。近期,服務點還將與建設者之家一起,引入心理健康輔導的內容,更全面地保障職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