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上的“紅色堡壘”

每天清晨,當深圳的梧桐山和大鵬灣還籠罩在晨霧中時,深港交界的沙頭角總會出現這樣一幕:一羣稚嫩的學童穿過長不足250米、寬不到4米的中英街去上學。沙頭角民兵連的民兵整齊列隊、昂首闊步、手持小國旗護送學童。

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也是全國唯一實行“一街兩制”的街區。70年前的5月1日,沙頭角民兵連誕生於此。歷經洗禮,連隊堅守紅色陣地,架起了聯通港深的“民心橋樑”,成為中英街上的“紅色堡壘”。

冒槍林彈雨護送同胞

站在沙頭角街道民兵連史館中,牆上泛黃的照片、櫥窗中發白的槍袋,讓參觀者穿越回那個烽火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處深圳和香港交界的沙頭角地區,尤其是中英街,成了對敵鬥爭的前沿。1951年5月1日,沙頭角基幹民兵連成立,成為“拿起鋤頭能生產,拿起武器能戰鬥”的集體。

劉偉強與連隊同齡,他的父親是第一任民兵隊長劉馬央。15歲那年,受父親影響,劉偉強加入沙頭角民兵連。那時他在水廠工作,白天賣魚、當倉管員、做會計,晚上經常參加民兵連2小時的巡邏放哨。

1967年6月,香港爆發以反壓迫反剝削為主題的羣眾大遊行。7月8日,上級安排沙頭角民兵連護送進步人士從中英街返回香港,組織民眾反英抗暴。隊伍進入香港崗下村後,被港英軍警發現幷包圍,遭到火力攻擊。聽到槍聲,民兵連由連長羅奕光帶領,從中英街新樓街方向,衝入香港界內崗下村,與港英軍警爆發激戰。

經過6小時戰鬥,沙頭角民兵擊斃擊傷數人,炸燬敵裝甲指揮車1輛。連隊被省軍區記“集體二等功”,19人立功受獎,民兵張天生在戰鬥中英勇犧牲,被追記一等功。

在特殊的駐地環境中,沙頭角民兵連完成了一項項特殊的歷史任務:參加邊境反敵特、反襲擾大小戰鬥14次、抓獲犯罪分子2296名,曾被授予“紅色前哨民兵連”光榮稱號。

傳播紅色故事的“遊動哨”

改革開放後,中英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免税街的獨特優勢,被不法分子盯上,成為走私犯罪活動的“風水寶地”。“招招手錢就有,點點頭半棟樓”,便是當年中英街走私偷渡暗流的寫照。

一次,有名商人找到當時的民兵連長龍耀衝,讓他派出10名民兵幫忙討債,許諾事成後給10萬元,被龍耀衝嚴詞拒絕。這名商人仍不死心,又請龍耀衝掩護走私,許諾五五分成,龍耀衝不但沒有幫忙,反而將其列入重點監控對象。

香港迴歸後,深港兩地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民兵在中英街上,以實際行動搭建起聯通深港的“民心橋樑”,成為促進交流的形象大使。

全國擁軍模範陳觀玉年輕時是沙頭角民兵連的民兵,如今年過八旬的她,還組織近千人的義工隊,宣傳紅色故事。近幾年,他們上井岡山,尋找革命火種;到延安,追溯革命足跡;甚至重走長征路,登上夾金山。

連隊每週安排民兵,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和中英街文化牆進行義務講解,向居民和中外遊客講述中英街的歷史變遷及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沙頭角民兵是中英街上宣揚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紅色故事的“遊動哨”。

請戰奔赴抗疫一線

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沙頭角民兵,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技能,只要有急難險重任務,總會衝鋒在最前線。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登陸之前,連隊提前做好預案,60名民兵頂着狂風暴雨扛沙袋、固海堤、清溝渠,組織深港兩地居民一起抽排積澇、搶修工程、轉移人員。

去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沙頭角民兵紛紛寫下請戰書,抗疫一線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民兵羅煥去年1月20日從深圳趕赴武漢,支持新冠病毒測序項目。今年1月上級動員支援石家莊時,劉輝煌第一時間就報名了。

1999年出生的劉輝煌,是生物保障排年齡最小的民兵,疫情發生後,他先後奔赴北京、香港和石家莊多地支援。他説:“抗疫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95後身強體壯,更應該衝鋒在前。”

深圳鹽田區人武部部長王貴喜表示:“70年來,沙頭角民兵連歷經各種考驗成長起來。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奮鬥、創新發展,在建設全面過硬民兵連隊中先行示範、勇當尖兵!”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吳曉嫺

通訊員 趙華 江龍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英街上的“紅色堡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