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曾想用核彈開鑿“死海運河”

【環球時報記者陳 山】超級集裝箱貨輪"長賜"號的擱淺導致蘇伊士運河出現超過一週的"大塞車",後續影響更是波及全球。不過翻開蘇伊士運河的歷史就能發現,在過去的 100 多年間,這條大運河因過往船隻擱淺導致航運中斷簡直是"家常便飯",對此忍無可忍的美國甚至曾在 20 世紀 60 年代考慮動用 520 枚核彈,在附近修建"第二條蘇伊士運河"。

1858 年 12 月 15 日,前法國駐開羅領事費迪南德 · 德 · 萊塞普斯經埃及政府特許設立蘇伊士運河公司,負責開挖一條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運河。這條可大幅縮短前往遠東時間的運河受到歐洲各國的青睞,唯獨英國政府表示反對,因為這條向所有國家開放的運河,明顯將威脅到英國控制的歐洲—好望角—印度—遠東航線。

蘇伊士運河於 1859 年 4 月 25 日動工,在那個工程機械化能力有限的時代,先後有超過 150 萬勞工參與運河修建,數以萬計的工人死於霍亂等傳染病。幾經波折,運河主體工程於 1869 年完工,11 月 15 日還在賽德港舉行了盛大的通航儀式。然而運河首次通航時就發生了擱淺事故——法國"佩盧斯"號船在拋錨後被水流推向河岸並擱淺,阻塞了整個航道,到第二天才被拖走,恢復通航。隨後的調查發現運河存在相當多問題,包括水深沒有達到設計標準、航道最深處沒有標識清楚等。事實上,蘇伊士運河剛竣工時僅有 60 多米寬,最大深度為 8 米,只能通行 5000 噸級船隻。再加上航道過於狹窄曲折,在 1870 年到 1884 年的 15 年間,竟有多達 3000 艘船隻在蘇伊士運河內擱淺。不過當時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尚未被髮掘,蘇伊士運河偶爾堵塞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

二戰結束後,隨着全球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旺盛需求以及全球航運業的快速發展,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數量猛增,這條海上交通要道的地位日益重要。例如 1953 年,英國輕型航母"獨角獸"號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因為突遇狂風而意外擱淺。和這次"長賜"號的遭遇類似,長約 200 米的英國航母橫在運河上,直接截斷了運河的航運。幸運的是,那次擱淺事故持續時間不長,並沒有對全球海運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 1956 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東戰爭讓美國對蘇伊士運河的時常中斷忍無可忍。當時埃及政府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剝奪了英法在蘇伊士運河公司中佔有的股份,惱怒的英法和以色列聯合出兵控制運河區。埃及政府則針鋒相對地鑿沉了近 40 艘老舊船隻以阻塞航道,運河航運就此中斷了一年多。

美國希望能找到一個辦法徹底解決蘇伊士運河通航量小、時常因各種原因中斷的毛病。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道,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 · 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於 1996 年解密的備忘錄顯示,1963 年美國曾計劃"使用核炸彈在以色列沙漠中開挖一條長 160 英里(約 257 公里)的‘死海運河’"。雖然該計劃最後無疾而終,但它若是建成了,如今就能派上用場。從地理位置上看,死海運河與蘇伊士運河基本平行,它貫穿以色列境內的內蓋夫沙漠,將地中海和亞喀巴灣連在一起,從而打開進入紅海和印度洋的通道。考慮到以色列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這條掌握在美國中東堅定盟友手裏的運河足以保證美國海軍艦艇從地中海向中東和印度洋的快速調動。備忘錄還表示,"這條運河將成為蘇伊士運河富有戰略價值的替代品,並可能對經濟發展大有貢獻"。

但該備忘錄顯示,死海運河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成本,因為傳統開鑿運河的模式實在過於昂貴。而冷戰期間一度流行的"核彈萬能"理論吸引了美國政府的興趣。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早就在研究如何和平利用核炸彈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甚至計劃用這種方式在中美洲開鑿運河。按照當時的估計,運河每掘進 1 英里(1.6 公里)就需要用 200 萬噸當量的核炸彈。核歷史學家韋勒斯坦估算,要建成死海運河,需要使用 520 枚核彈。

勞倫斯 · 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調查顯示,死海運河沿線將經過長約 210 公里的沙漠荒原,當地幾乎沒有人煙,非常適用使用核開鑿法。"調查顯示,用核彈開鑿貫穿以色列的運河,似乎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但死海運河仍然胎死腹中,因為它忽略了最關鍵的政治因素。備忘錄明確提到,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經濟角度,"周圍的阿拉伯國家都很可能強烈反對開鑿這條掌握在以色列手裏的大運河"。同時隨着美國核試驗的推進,核爆炸後的放射性污染等隱患逐步顯現,用核彈開鑿運河面臨難以清理放射性污染的難題。美國最終放棄了開鑿"第二條蘇伊士運河"的計劃,轉而開始推動埃及政府對蘇伊士運河展開拓寬工程。

埃及政府從 1956 年開始先後展開多次運河拓寬工程。如今蘇伊士運河的寬度增加到 300 米、深度 24 米,可容納排水量 24 萬噸的巨輪通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條大運河的"堵車"難題。

來源:環球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7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曾想用核彈開鑿“死海運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