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是畢業的季節,
在校園的時光
如沙礫般從指縫間流走
學子們正式揮手告別燕園
開啓一段新的旅程之際
在北大各院系、學部畢業典禮上
師長們也有殷殷囑託
以下節選了
12位北大教授送給學子們的話
願師長們的叮嚀
照亮前行的長路
醫學部 喬傑
持平實之心,闖未來之“道”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2022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在講話中回顧了同學們參與黨和國家的重要時刻、見證北大醫學的蓬勃奮進、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求學歷程。她勉勵同學們“將北醫的‘厚道’品格融入自己的人生,在未知世界裏勇毅前行,在有限的生命裏拓展人生無限可能”。
堅定信念,樹立“大志向”。從前輩們身上汲取前進的動力,在磨礪中見風雨、長才幹、壯筋骨。
心繫蒼生,厚植“大情懷”。以前輩為榜樣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非凡的力量,成就不凡的人生。
砥礪奮鬥,練就“大本領”。把孜孜不倦的鑽研作為人生常態,以“千萬錘成一器”的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
實幹奉獻,肩負“大擔當”。腳踏實地、篤定前行,扛起新時代青年的責任。
持有平實之心,才能闖未來長遠之道。才能在樹家國情懷之“道”上開創前程,在修醫德行仁術之“道”上治病救人,在精專業勤學習之“道”上厚積薄發,在講奉獻重實幹之“道”上勇挑重擔。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陳興
珍惜所處的羣體,做自己的“園丁”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陳興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辭,他勉勵同學們珍惜所處的羣體,不拘泥於“小我”沉浮的一時得失,多為他人考慮,讓自己成為優秀羣體的一部分。他希望大家:“能保持謙遜的態度,具有欣賞他人的眼光,不斷學習和成長。”
明天,你們有的繼續探索、勇攀科學高峯,有的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投身芯片技術研發,有的心繫國防軍工、加入航天科技單位,還有的投筆從戎、投身軍旅。彼時,請不要忘了,一定要珍惜你所處的羣體,不拘泥於“小我”沉浮的一時得失,多為他人考慮,讓自己成為優秀羣體的一部分,讓自己的羣體更加優秀,讓自己的民族更加強大。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師長的教導,我們也常常把老師比喻成園丁。走出校園,你們就要多做自己的“園丁”了。就像種花植樹一樣,需要不斷澆水施肥,修剪枝丫,不驕不躁、靜待花開。我們唯有“吾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品德修養,秉持北大人的家國情懷,“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工學院 段慧玲
做時間的朋友
北京大學工學院2022年畢業典禮上,工學院院長段慧玲教授在致辭中説,畢業後的人生充滿了不確定和未知,而正是這種不確定和未知,讓我們擁有無數機會去塑造、去奮鬥。她勉勵大家:“從此刻畢業後,你們每個人作為個性化的奮鬥者,去打造一個全新的、最好的自己。”
在未來,如何把生命活得精彩和更有意義,每位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都與自身當時所處的時間、地點、場合有關,都不可複製。但是,這些人士的成功都有共性,那就是面對不確定和未知的將來,他們認定目標,始終保持勤奮、堅持理想、經受時間的磨練和考驗,終有所成。
希望同學們在未來人生道路上,設立長遠和有挑戰性的目標,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支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應變性和適應性,讓我們一起做時間的朋友。
元培學院 李猛
保持堅韌和執着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李猛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的致辭中,代表畢業生感謝各專業院系、各職能部門對元培學院始終如一的支持。他囑咐同學們:“保持這份從元培的自由選擇中獲得的靈魂上的堅韌與執着。”
今天的畢業典禮紀念的,不僅僅是大家們既有的成功和榮譽,更是過往的日子裏每一位元培學子面對各種困難、挑戰、挫折、痛苦,最終積聚和爆發出來的精神上的力量。
面對未來,希望同學們能夠始終保持這份從元培的自由選擇中獲得的靈魂上的堅韌與執着,始終記得在元培見過的風雨和陽光,在未來的道路中走的更遠、更堅定。
智能學院 朱松純
未名之問、人生之問、時代之問
北京大學智能學院院長朱松純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上以三個開放的問題:“未名之問”“人生之問”和“時代之問”作為畢業贈語,他希望同學們將未名湖藴涵的文化與價值永久植入思想中,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勉勵同學們:“希望你們在前行的路上不要忘記思考,在思考中更好地前行。”
同學們,無論你們未來在哪裏深造或者工作,北大將永遠是你們為之自豪的人生印記。但我想這個“印記”不應該只是一張束之高閣的學位證書,更不應就此成為你封藏心底的前塵往事,而應當是與你血脈相連、時時拂拭的北大精神,是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奮鬥不息的精神。
無論未來經歷怎樣的人生,面對怎樣的誘惑、困難或是挑戰,同學們要永遠記住北大人所應有的氣質與魄力,永遠將北大精神作為自己的心靈慰藉與力量源泉。
外國語學院 陳明
腳踏青山 星辰璀璨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明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上深情致辭,回望來路,感謝歲月和風雨,讓同學們玉汝於成;感謝同學們繼承外院的愛國傳統,從未忘記使命擔當。他以季羨林先生曾寫過的一句話勉勵大家:“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
以平常心,過普通的日子,在黑夜裏喝白開水。要磨去的是傲氣,要留下的是初心。學會與自然對話,與天地清談,養浩然之氣,生磊落之心。不管你今後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要守法、明規、正身、誠心。除戾氣、去油膩、存坦蕩、行善念,做到心中有丘壑,眼底現平和。
就如同夏日清晨最後的一滴露珠,在未名後湖季荷的葉邊,緩緩掉進湖中,似乎沒有激起一絲漣漪,就那麼恬淡靜然。懷念91級的鬍子,真摯的詩句和吶喊式的歌聲,彷彿還飄蕩在畢業典禮的上空。懷念教授胡語的段老師,一位在冷門中練就絕學的師太,還有她在最後一部書的最後留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聽映月的絃聲嘶啞,二胡不綴,學會感恩,學會懷念!
國際關係學院 唐士其
人是一種可能
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22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院長唐士其教授在致辭中提出了“人是什麼”的問題,並給出“人是一種可能”的回答,期望大家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勉勵同學們:“人是一種可能,所以在有利的條件下能夠乘勢而進,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取得改天換地的成就。”
人是一種可能,但並非萬能。可能要變為現實,需要各方面的條件。除了外部環境,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自己把握時機,審時度勢,慎思明斷,“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謀定後動,自強不息。這就意味着每一個人要擔起對自己的責任,要出於對自身和環境的判斷,努力為自己找到可能的空間與邊界。既不輕易放棄,也不莽撞進取,能夠“知至至之”“知終終之”“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就是真正的智慧。
同時,人作為一種可能,就既可能入聖,也可能為魔。行善為惡,盡在一念之間,所以我們就不能太相信自己,而是要對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朝乾夕惕、慎獨禁微。
中國語言文學系 杜曉勤
“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杜曉勤教授在院系畢業典禮上致辭,他用“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來回答“一位北大中文畢業生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與社會、時代、國家之關係”的問題。他勉勵大家:“如今,諸君學已有成,今後更要以學安身,以學立命,以學報國。”
今年此時,我則在思考,一位北大中文畢業生,作為社會人、國家公民,可以如何更好地處理與社會、時代、國家之關係呢?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我們的學科特長達至更高遠的人生目標呢?想到這些問題,我腦子裏一下子就跳出初唐宰相裴行儉評論“初唐四傑”的一句話:“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舊唐書·王勃傳》)意思是説,文士是否能夠實現高遠的人生目標、政治理想,器識最重要,而文學藝能則居其次。裴行儉的這句話屢被後人引為衡文評人或者勖勉生徒之語,我今天也藉此贈給即將畢業的諸君。
器識,可以體現在我們的人生態度上,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眼前之得失,不計較一時之利害,以道自守,志存高遠。
器識,可以體現在對自己所屬時代、文明和國家的認知上,就是要將之放在古今中外的閎闊背景下,對諸多文明與制度進行理性比較,既不輕信盲從,也不固步自封;就是要以史為鑑,以人為本,胸懷天下,放眼世界,不負韶華,不負人民。
生命科學學院 吳虹
有志,有識,有恆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你們“有志,有識,有恆”,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
第一,人的一生最難但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併為之不懈地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讓別人的期許和來自社會的壓力改變自己的選擇。
第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是不能計劃也無法準備的,就像我們所經歷的新冠病毒疫情一樣。能夠直面挑戰,你會變得更加成熟和堅強。最後,要感恩,要有責任感和一個大於自己的目標和胸懷。我們一直在享受前人所創造的一切,現在要想一想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回饋家人,回饋社會,使中國和世界變得更好。
請不要忘記你們今天對未來的承諾。母校所期盼的不僅是你們個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你們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努力和擔當!
國家發展研究院 林毅夫
當前的挑戰與應對的原則
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上和同學們分享了當前的挑戰,同時也提醒同學為未來應對挑戰做好心理準備。“不管多大的挑戰,都是我們實現個人理想、貢獻社會進步的機遇。”
第一個原則是積極主動。任何情況下,挑戰多意味着機會也多,作為一個有為青年,最重要的是面對不確定性和挑戰時要主動抓住機遇,將其變為現實,創造更多資源來幫助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克服挑戰。
第二個原則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同時用力。要想抓住機遇克服挑戰,一方面需要有市場競爭來調動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有為政府來幫助企業和社會各界克服市場中存在的各種障礙。第三個原則是既審視自身優勢,也放眼全球市場。請同學們記得:全球化仍然是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機遇,即使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我們發展中國家自己也必須堅定全球化的信心,着力去推動全球化的實現。第四個原則是超越小我,心繫國家和人民。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實現各位自己的抱負,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推動國家社會的發展,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分享發展帶來的好處。
法學院 潘劍鋒
信仰之念常在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潘劍鋒教授在學院畢業典禮的致辭中説,要從不確定中去尋求相對的確定性,從根本上而言,就是要熱愛生命,相信生命是堅強的。他寄語同學們:“信仰之念常在,生命之樹常青!”
回首自己的成長經歷,多少都會有自己的所謂高光時刻和黯淡時期,無論是困難的克服還是成績的取得,哪個不需要付出辛勞。人生就是如此,高潮低潮跌宕起伏,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堅持下、努力下,就迎來了新的曙光。
我們熱愛生命,就是相信生命是堅強的。寬待自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韌性,去觀察、學習和調試,確保判斷的質量。唯此,在情況突變,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我們仍然能踏上長遠而堅實的道路。
深圳研究生院 張錦
成為創造價值增量的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張錦教授,通過線上方式在深圳研究院2022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發表講話。在臨別之際,他希望每位畢業生都能夠謹記:“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方式,就是使自己成為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創造價值增量的人。”
第一,希望你們傳承北大與深圳創新基因,志存高遠、執着追求。“北大是常為新的”,同時接受了北大和深圳創新精神薰陶的南燕學子,沒有理由不去幹一點“不一樣”的事!
第二,永葆對未知的好奇,終身學習、厚積薄發。唯有堅持學習、持續賦能,才能與時代同前進,才能打牢創造價值增量的基礎。
第三,開足奮鬥的“馬達”,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無論將來從事何種職業、走向什麼崗位,都能不因暫時的困難而卻步,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因平凡而平庸,不因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希望同學們以“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的積累,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成為創造價值增量的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來源:北京大學公眾號
圖片:來自北京大學公眾號
編輯:彭丹
責任編輯:江勝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