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懸崖下大海堅持免費救援……他們14年救援1300多人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綜合

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堅持免費救援

上懸崖下大海,他們14年救援1300多人

本報記者 張嬙

成立14年來,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先後參與了國內外救援742起,成功救援1337人。身處沿海旅遊城市,他們還有一項重要使命:解救被困在山地和海上的遊客。

2月底的一天,山東青島嶗山北九水潮音瀑未開發的山域出現一起私闖遊客墜崖事故。接到120指揮中心電話,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的20名成員火速集結。

20分鐘抵達現場,30分鐘處理傷勢,30分鐘運出傷員……在遊客的掌聲中,救援隊稍做整理便離開了現場,就像他們來時一樣匆匆。

對於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而言,這不過是他們14年救援之路的一個瞬間。

不只是一腔熱血

嶗山、城陽、西海岸……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共有7處救援站點,分佈於青島各個城區。在城陽站點,辦公室的四面牆壁掛滿了錦旗,其中一面寫有“藍天救援 大愛無疆”的錦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2016年6月25日。”救援隊隊長李延照清晰地説出了這個日期。那天中午12時30分,救援隊結束江蘇鹽城的龍捲風救援任務剛剛抵達青島,便接到公安局嶗山分局的電話:三名55歲左右的遊客攀爬一座未經開發的山峯時不慎墜崖,傷勢嚴重。

到達現場後,李延照和隊員們“傻了眼”:兩座山峯呈V字形,最寬處只有2米,整個山體坡度75度,周圍地勢險峻,根本沒有站立的餘地,直升機也無法進入。而此時,一名墜崖的女性遊客全身傷痕累累,大小便已經失禁,頸椎、胸椎、腰椎、四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折。

情況危急,李延照迅速通知第二、三、四梯隊成員前來支援,同步啓動繩索救援計劃,由隊員將38套車修壁虎和掛片打入山體,在550米高的兩座山峯之間架起了十道橫渡系統,將穩定在擔架上的傷員橫向固定在繩索上,呈Z字形向外運送。

救援隊員一邊搭建繩索,一邊安慰傷員:“冷不冷?餓不餓?不要害怕,我們一定會保證你們的安全。”經過12小時艱難的營救,三名遊客被安全送往當地醫院。這次救援,也成為國內山地救援使用繩索最多、難度最大的一個典型案例。

2008年,當時還是無線電發燒友的李延照與6位“電友”自發組成了這支救援隊。第一次參與救援,是支援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救援隊自備了發電設備、藥品等救援物資,驅車7000公里抵達震區。“去了以後才發現,我們帶的裝備是最全的,可是我們什麼救援技術都不會,只能提供後勤服務。”李延照説。

那次的經歷,讓李延照明白:救援不能空有一腔熱血,還要具備過硬的素質。

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救援隊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少有的掌握院前急救、山嶽搜救、急流與洪水救援、建築物坍塌救援、冰面救援、車輛事故救助、山火撲救等多項救援技術的隊伍,每年為國內外消防救援人員、政府應急人員講授救援課程近百場次。

近幾年,李延照與隊員共同參與了應急管理部“應急救援員”和“社會應急力量救援隊伍建設規範”兩項標準的編纂工作,他們已由最初的學習者成為掌握頂端救援技術的傳播者。

“戰績”無數也有遺憾

身處沿海旅遊城市,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多了一項使命:解救被困在山地和海上的遊客。

李延照告訴記者,青島海域潮汐變化較大,山域地貌複雜,有不少遊客因為沉迷海景被困在礁石上,或是為了觀賞山川奇景進入未經開發的山域而發生失聯、墜崖事故。

2012年12月20日,一位50多歲的中年男性遊客攀爬“野山”迷失方向,請求救援。“他手機馬上就要沒電了,又無法準確描述所處的位置,救援難度非常大。”下午3時30分,救援隊開始了方圓50平方公里的搜救。

夜裏11時20分,救援隊終於確定了該遊客的方位,一邊加快腳步一邊叮囑他“留在原地、千萬不要動”。可就在距離他700米左右時,一聲慘叫劃破夜空:“他所在的位置陡峭,失足跌下了懸崖。”連夜的大雪將其覆蓋,救援隊經過十幾天的搜山才把屍體找到。

“如果不是突降大雪,如果當時有搜救犬,當天的救援一定能成功。”雖然已經過去10年,李延照仍記得當時的細節,心中充滿遺憾。

如今,救援隊已經配備了4只搜救犬,購置了1300餘萬元的救援裝備,擁有15名專職救援人員和147名志願者,成為一流的專業救援隊伍。

14年來,救援隊先後參與了國內外救援742起,成功救援1337人。

義務救援一直做下去

一支民間救援隊,所有救援任務均為免費,團隊創始人甄仁向説:“沒有李隊長,我們堅持不到今天。”

救援隊蹣跚起步時,為了維持日常開銷,李延照每個月都將收入貼補到救援隊,後來依靠掏糞賺來的一筆筆外快,為隊裏添置裝備。

隨着救援技術的精進,救援隊通過授課賺得的收入可以基本滿足隊伍開銷。“我們將賺來的經費統一存入救援隊賬户,每一筆支出都需要經過隊委會投票通過。”會計張園説。

警察、老師、車間工人、心理諮詢師、廚師、快遞員……隊裏的147名志願者來自各行各業。無論是每週固定的技能訓練、特殊節假日的值班,還是突發事件的救援召集,志願者們全都“應到盡到”,救援隊也因此保持着每週90~110人的參與率。

這樣一支團隊,當人民需求與業務範圍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2020年7月,一對外地夫婦輾轉聯繫到救援隊,希望他們幫忙搜救在海上失蹤的17歲兒子。當時青島海域正受颱風影響,海面風浪高達9米,少年失蹤數小時,生還的希望渺小。

打撈屍體,本不屬於生命救援的範圍,可看着夫婦倆無助的眼神,同為父親的李延照答應了這個請求。經過連續兩天、每天七八個小時的海上搜尋,少年的屍體終於找到。雖然悲痛萬分,這對夫婦仍不忘屈膝向救援隊表達謝意。

李延照告訴記者,山地和海上救援只是救援隊工作的一小部分,近年來,隨着遊客素質的提高和對海洋知識的瞭解,攀爬“野山”和被困礁石、淺海溺水的情況有了明顯減少。

作為一座旅遊城市的救援力量,救援隊更代表着青島的形象和城市温度,也曾有社會人士公開提出“收費救援”的建議,但被李延照婉言謝絕:“生命不能成為金錢交易,義務救援這件事兒,我們會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