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廉江石城鎮塘背村,藍頂白牆的別墅羣迎面而來,寬敞的主村道兩旁是青翠的草坪、整齊的綠樹,有的村民在樹下石凳上坐着聊天,有的在康樂點鍛鍊身體。
恬靜和諧的畫面訴説着這裏的鉅變,路面硬底化了、村莊綠化了、街院淨化了,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廉江市是廣東省水庫移民最多的縣級市,移民人口達12.35萬人。近年來,廉江市政府積極幫助水庫移民安居樂業:統一規劃,先後建起一批充滿生機的移民新村;同時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拓寬移民致富新渠道;並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改善鄉風民風,使水庫移民的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2019年,全市移民人均純收入近1.29萬元,比2018年增長6%;移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4平方米,比2018年增長3%;完成6條示範移民村莊的建設及49條村莊的亮化工程,完成75條村道路硬底化工程,改善150多條村莊飲水安全問題,進一步夯實移民安居樂業的基礎。
居住
多方扶持
移民村成別墅村
廉江地域總面積2835平方公里,轄內分佈着大小河流52條,流域總面積達3311平方公里,時逢雨季這裏的河流汛期普遍長達半年之久(4—9月)。
20世紀50年代,廉江市境內先後興建了鶴地、長青、武陵、江頭、石角潭5個大中型水庫和一批小型水庫,為解決雷州半島的灌溉用水和湛江市600萬居民的飲用水作出了積極貢獻,一批村民也為此搬離原來的家園,成為“水庫移民”。
塘背村位於廉江市石城鎮東面,全村100多户500多人,是1958年因修建鶴地水庫整體搬遷的一條移民村。
“以前我們的老村就在河壩邊上,只能通過一條橋出入,村民出村進村要不就是靠摩托車,要不就只能步行。”塘背村村長童炳強告訴筆者,塘背舊村因地處低窪地帶,不僅交通不便,還經常遭受水災困擾,村民生活普遍困難,一些村民選擇搬到縣城等地安家。
從2006年開始,廉江推進落實移民扶持20年計劃,通過落實發放扶持資金和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建設移民新村,為水庫移民解決居住難題。
2010年,塘背村村民形成共識,決心改變村場落後面貌,另選宅基地整體搬遷,這一想法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於是,全村村民及外出鄉賢集資120多萬元,上級相關部門撥款2000萬元,共籌集資金2120多萬元,建設塘背新村,工程於2013年10月正式動工。
新村規劃建設面積4.5萬平方米,規劃建房67幢,統一户型、統一規格,結構類似聯排別墅。經過2年多時間的建設,塘背移民新村於2015年12月竣工落成。
從空中俯瞰塘背新村,整齊有序的小別墅拔地而起,筆直寬敞的道路四通八達,樓宇巷間綠樹成蔭,別有一番景緻。
“這是我外出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回家過年,現在大家都住上了別墅,我們一家人也想在村裏多呆幾天。”2016年春節,塘背新村建成搬遷後,長期在外經商的村民童志富回到家鄉過年,感慨家鄉變化之大。
新村建成後,塘背村不斷完善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先後建起文化樓、文化長廊、籃球場、休閒生態公園和太陽能路燈等,成了遠近聞名的花園村、別墅村。
塘背新村只是廉江建設移民新村的一個縮影。2019年,廉江開展水庫移民生態宜居美麗特色精品村的創建工作。加快完成村內人居環境整治,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環境整治工作;按照“生態宜居”標準做好發展規劃,規劃重點突出村內道路、飲水、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容村貌整治等內容;把6條特色精品村和2條就地改造美麗村莊的創建工作抓出亮點,以示範帶動全市水庫移民鄉村振興發展。
塘背新村建成,移民住上小洋房。郭龍碧 攝
就業
外出經商
移民村成創業村
水庫移民村曾經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因修建鶴地水庫,謝茂村搬遷到背山嶺的山坳裏,90户人家擠在不足20畝地的村場,住的都是低矮的泥坯房,出入無路,人均耕地不足0.3畝,“土裏刨金”難度大、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村民生活相當貧窮。
“以前我們村裏窮,當時有句話這樣説:‘前世不修,嫁落謝茂’。”謝茂舊村地勢低窪,交通不便,即使種出了蔬菜瓜果,也沒人來買,也抬不出去賣,村民生活十分困難。村民鄧偉明想起以往的苦日子,十分感慨。
由於各種條件限制,村民們意識到窩在村裏很難找到出路,在政府的鼓勵下,紛紛走到村外去,經商打工。慢慢的,村民在傢俱銷售、照明電器、建築等行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謝茂村也成為有名的“創業村”。
眼見外出經商的路子行得通,“走出去謀出路”也漸漸成了移民的“集體動作”,各個移民村的村民通過奮鬥,走出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創業路。
童志富是塘背村下海經商的第一人,也是帶領村民外出創業的領路人。
“以前村民都是靠耕田和製造農具謀生,又辛苦收入又低。”童炳強回憶,20世紀80年代,童志富辭去公職,下海經商,在房屋裝修行業闖出名堂後,便帶領村民一起幹。
移民外出創業也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時大家都不太懂得怎麼辦營業執照,政府就派人指導,幫我們把營業執照辦下來。”童炳強介紹,目前村裏100多户人,經營的企業就有30多家。
繼房屋裝修之後,童志富又帶領村民進軍空氣淨化設備行業,生產製造的淨化設備不僅賣到省外,還銷往國外。村民通過創業不僅找到了出路,還找到了致富路。
除了鼓勵和支持移民外出創業,廉江還根據移民村內貧困勞動力的文化水平、技能狀況、培訓意願,圍繞當地小家電產業發展需求,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對移民的教育和引導,不斷提高移民科技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創建廣東省(廉江)水庫移民“雙轉移”培訓就業基地,為移民進行定向培訓和解決就業問題。
廣東省(廉江)水庫移民“雙轉移”培訓就業基地坐落在佛山順德(廉江)產業轉移工業園梧村垌片區內,是一個集工廠、培訓、就業於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基地,分兩期建設,總建設期為3年。
基地全部建成後,通過引進企業生產,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以上,年税收6000萬元以上;年可培訓移民5000人次;可以吸納1萬多名移民就業;移民勞務年收入可達9000萬元;還可以通過出租廠房、宿舍、商鋪等方式增收1600萬元用於反哺移民。
此外,廉江還組織移民參加各類實用技術、致富技能培訓,每年選送一批移民子女到高等院校或中等職校就讀,使每個移民家庭都有一名勞動力接受培訓、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或就業技能,促進移民轉產轉業、就業增收。
廉江還積極探索扶持新模式:圍繞當地特色種植養殖、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產業發展,重點幫扶移民合作社發展,鼓勵引導合作社吸納移民勞動力,使更多移民羣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青平鎮三甲塘新村內,統一規劃的“別墅”排列整齊。揭英隆 攝
產業
一村一策
移民村成產業新農村
6月荔枝紅,沿着山區水泥小路走向謝茂村,沿途山嶺種有荔枝、紅橙、黃皮果,千畝果園中建起農業觀光園,山區農業產業經濟正蓬勃發展。
鄧偉明原在村外經營傢俱生意,3年前,村裏要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種植水果發展農業產業,鄧偉明和妻子便回到了村裏。
當時,村民就在自己的地上各自為政,沒有規劃,因此需要一個帶頭人把村民組織起來、帶動起來,把1000多畝的地盤活起來。“我們當時也有點疑慮,這個工作不好做,而且也會很辛苦,但是做好了意義很大,所以我們還是接了下來。”
鄧偉明和妻子廖春豔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帶領村民建成了1500畝左右的“謝茂生態農業觀光園”,還註冊了謝茂荔枝、謝茂黃皮和謝茂紅橙等一批農產品品牌。接下來,鄧偉明夫妻計劃以地靠謝鞋山的優勢,發展農業旅遊,引導謝鞋山的客流到果園裏摘果觀光;並準備在園內成立收購點,接待客商前來參觀收購。
曾經貧窮落後的水庫移民村,如今不僅一舉“逆襲”為宜居新農村,還轉型為產業致富的產業新農村。
建設美麗家園,不可一刀切,有的適合種植水果,有的適合發展旅遊觀光,有的適合生產產品,廉江採取“一村一策,整村推進”的思路,結合不同地域特點和各村實際情況,開發了多種特色鮮明的移民美麗家園建設模式。
河唇鎮木七垌村現住人口780人,土地面積1300多畝、耕地面積380畝、山地面積900多畝,村內保持了原始客家文化風貌,原始環境優良。規劃設計以生態農業產業化為主,以公園式佈局來自然形成旅遊觀光、度假休閒、美食娛樂、藝術農耕體驗等新型農村經濟。
長山鎮李屋新村投資110萬元改造升級傳統陶瓷生產,2012年建成現代缸瓦窯生產車間4條,廠房600平方米,配置現代機械設備15台。通過將廠承包出租的管理模式,李屋新村每年村集體增加租金收入4萬元。有了集體經濟來源,李屋新村將租金收益用於村公益事業和村民社會保障事業,統籌解決了全村移民的醫保,發放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金,建立讀書獎學基金,移民生活生產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廉江按照“一鄉一品”的扶持思路,結合高橋鎮紅樹林、紅橙、泥蟲、海鴨蛋、海鮮等資源,發展金花茶產業。規劃金花茶母本採穗園、金花茶育苗基地、林下套種金花茶種植園等,以實施“金花茶種植”,大力推進林下種植、林下產品採集加工和林下旅遊的發展,重點發展金花茶、旅遊、文化、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將金花茶元素融入高橋鎮移民發展中,實現移民增收、農業增效。
鄉風
加強引導
移民村成文明村
每天清晨,伴隨着清新的空氣,晨練的老人三五成羣打太極;夜幕降臨,在燈光點綴下,石城鎮十字路村彷彿披上光彩奪目的衣裳,在動感的廣場舞聲裏,更顯婀娜多姿。
建設美好家園,除了改善物質條件,還要提高居民素質。廉江市建設美麗家園時刻把移民素質的提高放到重要位置,促使他們逐步養成文明生活生產的習慣。
“搬進新村後,村民的衞生意識明顯提高,大家不再亂丟垃圾了。”十字路村原村幹部李德榮説,為了保持村容整潔,村裏特別制定了衞生準則,實行“屋前屋後衞生三包政策”,如有村民亂丟垃圾,將在村公佈欄公佈批評。漫步平整的村道上,鮮見牛、雞、鴨等家畜家禽,村莊乾淨整潔。
此外,十字路村還充分利用文化樓作為精神文明建設陣地,鼓勵村民讀書看報,提高村民的種養技能、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知識水平。村裏還成立了村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村中事務實行民主管理,設立村務公開欄,規範村務公開內容,村務工作做到公平、公正、民主,深得人心。
2012年村裏成立了教育基金,大力獎教獎學,近年來該村走出數十名大學生,2016年還出了一名清華大學生,成為一時美談。
十字路村還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春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新春籃球賽、乒乓球賽、拔河賽等文化活動,豐富羣眾精神生活,增強羣眾凝聚力。同時,村裏每年評選五好文明家庭、公益之星、好媳婦等羣眾身邊的典型,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展示,讓村民感受到“榜樣就在身邊,先進如在眼前”,新風新事層出不窮。十字路村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衞生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廣東省文明村”“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18年更成為廉江市第一個全國文明村。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吳文靜
【南方日報記者】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