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離隱患點 共圓安居夢
——臨夏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紀實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薛 硯 通訊員 王 鋒 尚 榮
臨夏州地質構造複雜,地質環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易發,2019年全州地質災害隱患點達2457處。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治形勢,臨夏州自然資源局着力構建以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應急能力建設為主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通過搬遷避讓、綜合治理、羣測羣防等措施,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連續兩年實現了地質災害“零傷亡”目標,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搬遷避讓 讓村民圓了“安居夢”
盛夏時節,來到臨夏市濱河景苑小區搬遷避讓安置點,一排排嶄新的樓房整齊林立,一條條平坦的道路乾淨通暢,小區內的草坪鬱鬱葱葱,老人們在這裏休閒健身,孩子們快樂地奔跑玩耍。
72歲的老人馬月蘭説起地災搬遷避讓的事,激動地説:“原來住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山上的小石塊就會滾下來,家裏到處都是水,老鼠到處亂竄。”
馬月蘭所在的臨夏市城區北山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臨夏市西起紅園街道西門社區、東至城北街道東郊社區的不穩定斜坡、泥石流溝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受威脅人數771户2697人。多年來環北一帶羣眾的居住條件困難,大部分都是30年以上土木結構的老舊住房,汛期山體滑坡、泥石流隱患大。
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下撥資金3084萬元用於城北街道、紅園街道兩個地區實施地質災害搬遷避讓,昔日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羣眾,生產生活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截至目前,771户村民順利入住新家園。
馬月蘭去年就從北山搬遷到濱河景苑小區搬遷安置點,房子寬敞明亮,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黨的政策好啊!沒想到我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樓房。剛住進新房的那一天,我在樓下轉了幾圈,和以前住的房子一比,感覺像做夢一樣。”
工程治理 為村民築牢“防護牆”
2011年3月2日18時55分,東鄉縣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滑坡地質災害侵襲。三年後,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傾力支持下,東鄉縣縣城災害治理和災後恢復重建全面竣工,一個美麗新城崛起了。
為保護布楞溝流域達板鎮舀水村和紅柳村13個社647户331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2016年10月,省自然資源廳下撥地質災害專項資金500萬元,對當地地災隱患點進行了工程治理。
“如果沒有攔擋壩、排導渠,去年那麼大的降水,我們這一帶的村莊、學校、農田將全部淹沒了。”在唐汪鎮塔石溝泥石流治理工程排導渠的橋頭上,塔石溝村黨支部副書記唐明明指着眼前的排導渠説,“去年7月28日晚上,經歷了一個小時的強降雨,兩邊村莊沒有任何損毀。”
唐明明所説的攔擋壩就是東鄉縣唐汪鎮塔石溝泥石流治理工程,工程有效地保護了塔石溝村、白咀村240户村民1080人以及三閤中學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了當地1500畝耕地,美化了鎮村周邊的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自從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建成後,睡得很安穩,心裏踏實多了,我們再也不用擔心了,大家一心一意地打工掙錢搞生產。” 東鄉縣唐汪鎮塔石溝村文書唐士傑説。
羣測羣防 為村民撐起“安全傘”
2019年7月28日,東鄉縣唐汪鎮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陰雨,一個小時最大降雨量達150毫米。由於自然資源部門預警預報及時,應急處置有效,才避免了人員傷亡。
“人民的生命高於一切。”面對地災防治的嚴峻形勢,近年來,臨夏州自然資源局在普及地災防治知識的同時,靠實主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堅持以自然資源系統工作人員為骨幹、基層黨員幹部為主體,形成了州、縣、鄉、村、社羣測羣防網絡體系。
臨夏州自然資源、氣象、水文、防汛等部門同步動作,對持續性強降雨、極端災害性天氣可能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及時做出預報,對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定人定點實時監控。對重點隱患點制定“一點一策”年度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一個監測員、一個防治責任人、一個避險預案、一次避險演練、一套警示標誌、一套監測裝備”等“六個一”措施。
在做好羣測羣防工作的基礎上,臨夏州在永靖縣黑方台、臨夏市北山安裝自動雨量計、視頻監測儀、裂縫監測儀、土壤含水率、滲壓計、GPS等地質災害專業監測設備,開展科學防災,提升防災水平。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州安裝專業監測設備164台、設立警示牌518處,落實羣測羣防員673人,形成了一個完整規範的網絡體系,為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築起了一道道防護牆。
今年以來,臨夏州自然資源局向羣眾宣傳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成因及有效避險常識。全州共培訓15期,培訓人員840人次;開展應急演練7場次;累計派發各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資料2.1萬份(冊)。
臨夏州自然資源局主管副局長馬俊平表示:“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階段,臨夏州自然資源局將時刻緊繃地質災害安全這根弦,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及應急能力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保障和項目建設,降低各類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有效保護人民羣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