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好大虹橋“開放題”

從蘇州相城區的家中出發,乘坐23分鐘高鐵到達虹橋商務區的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班,這樣的跨省通勤對於軟件實施工程師王建偉,已成為常態。

王建偉是東北人,前些年隨妻子在蘇州落户。為了方便通勤,夫妻倆在蘇州北站所處的相城區安了家,因為這是與虹橋商務區距離最近的地級市高鐵站。按照交通部門規劃,2023年蘇州軌交S1線將與上海軌交11號線將實現“無縫銜接”,蘇州10號線、上海17號線和嘉興3號線還將在長三角示範區江南水鄉客廳“握手”,實現三地軌道交通的貫通互聯,滬蘇湖鐵路預計2024年開通。王建偉欣喜地看到,蘇州和上海將越來越近。

如何答好大虹橋“開放題”

一個人的生活故事也許很細微,卻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縮影。

一年前,國務院批覆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到 2025 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基本建成;到 2035 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全面建成,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載體。

昨天,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啓動建設一週年之際,一份成績單數據亮眼:2021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產總值(GDP)達到2.58萬億元,以佔長三角三省一市不到2%的面積,貢獻了區域近10%的經濟總量。

數字具有無可辯駁的説服力,但很多時候,更重要的東西隱藏在數字之下。猶記一年前的新聞發佈會上,有一個提法成為媒體報道焦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後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在全國開放格局中將發揮獨特作用。

什麼是全新的開放形態?一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建設,讓人們在探索中有了更深的理解:虹橋不僅是上海的虹橋,也是長三角的虹橋,更是世界的虹橋。

過去人們常説的開放,大多是對外的。虹橋的開放,卻是雙向開放。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橫跨長三角“經濟黃金軸線”,覆蓋滬蘇浙的14個區縣,形成了“一核兩帶”的功能佈局,這7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既有綜合交通樞紐,也有國際化中央商務區;既有進博會大平台,也有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這裏不僅面向世界,也面向國內,以擴大對外開放來深化對內開放,成為長三角乃至更大範圍的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虹橋的開放,也是制度的開放。“一核兩帶”本身就立於深化改革的潮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設立,更是圍繞破解制度瓶頸,採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創新舉措,激發區域發展的澎湃動力。一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明確的29項政策措施已落地26項,湧現了一批實踐創新案例。比如,長三角“一網通辦”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先行先試,不斷深化“一核兩帶”間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總體方案》明確的104項重點任務也已落地99項,落地率超過95%,一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實施,一批功能平台持續賦能提升,一批重大項目實現開工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顯示度、帶動力顯著增強,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虹橋力量”。

如何答好大虹橋“開放題”

虹橋的開放,也是區域協同開放的創新探索。隨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都市圈將成為區域融合發展的重要空間,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理應成為打造成為“同城效應”的重要門户,建設宜居宜業的典範。在這方面,依然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比如,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傳統做法是根據行政管轄邊界範圍來進行規劃建設,如何在資源配置、基礎設置、法律體系等方面進行跨省協調,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需要進一步突破的難點;又比如,在產城融合方面,在現有體制下,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如何從户籍人口過渡到常住人口,都需要進一步的制度設計。

如何答好大虹橋“開放題”,未來還需各方一起努力。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潘高峯

編輯 | 顧瑩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5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答好大虹橋“開放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