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科普中國
2021年5月21日21時的21分、48分,雲南大理州漾濞縣連續發生5.6級、6.4級地震。與地震情況一起刷屏的,還有一則特別的信息,那就是很多雲南的朋友在地震“發生”前的幾十秒,竟然通過手機、電視、電腦以及小區廣播等方式,提前收到了地震預警的消息!也正是這個寶貴的消息,讓雲南地區的朋友提前做了一些防護措施和心理準備,減小了各項損失。
地震預警系統可以讓我們提前瞭解地震的到來,以便做好準備|央視新聞
很多朋友看到這裏,可能第一反應以為這是地震預測的成功案例,其實不然,這其實是一個地震預警的成功案例。地震預警與地震預測,看起來就差了一個字,實際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地震發生之後,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的一種技術,或者説系統,比如漾濞縣的這次地震預警。
而地震預測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之前,通過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世界上唯一次成功預測的地震,是1975年的遼寧省海城地震。不過這次海城地震預測事件的前期其實存在數次誤報,也含有一定誤打誤撞的成分,嚴格來説,並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地震預測。地震預測目前缺乏成功案例,即預測不準,其中的技術難題與爭議我們在此按下不講。
我們今天主要講的,是地震預警。有人會覺得,地震預警沒什麼用,十幾秒的時間什麼都做不了。其實,用途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大。地震的破壞往往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很大的面。根據離震源的距離大小,地震預警給人們留出的時間空餘度也不同。換言之,地震預警也許只夠讓震源附近的人們躲到桌子底下,但有可能夠震源外圍的人們順利跑到空曠區域。這就好像防空警報是在敵方飛機起飛之後發出,但發出預警與敵機到達之間存在時間差類似。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做到地震預警的呢?
地震波分為橫波合縱波,二者速度與破壞力都不同|Wikipedi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地震在發生的時候,主要產生兩種類型的波——一種叫縱波(縱波),一種叫橫波(s波)。縱波的傳播速度快,但破壞力不大;而橫波的破壞力大,但速度慢。我們看到的因地震而倒塌的各種樓房、橋樑,基本都是由橫波造成的。如果我們的檢測系統能夠提前檢測到縱波,那麼我們就能利用縱波與橫波在傳播上的時間差,向可能受災的區域發出預警信號,在橫波抵達之前引導大家撤離危險地區,大大減少人員傷亡。
那麼地震預警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密集的地震數據監測網,來實時地監測縱波的到來。對於地震高發區,至少要做到5~10公里一個監測站。密集的地震數據監測網可以儘可能多的收集地震的相關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地震預警的準確度。不過,這種密集度的工程不論是從土木工程上而言,還是從計算機信息處理上而言,都是一個大工程。眾所周知,中國有“基建狂魔”的稱號,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向來不喊難。
中國地震局計劃在中國大陸地區總共建設地震預警台站15510個,包括1960個配置測震儀和強震儀的基準站,3309個配置強震儀的基本站以及10241個配置烈度儀的一般站,這些台站預計將在2023年完成全部建設。此外,中國地震局還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於此,開發了以智能手機為基礎,結合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技術)技術而完成的地震烈度計和動態地震烈度網,並以此實現大量、密集對地震監測網進行科學佈設。
硬件有了,後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傳輸、處理這些海量的數據。隨着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各類高新技術不斷髮展,而地震監測網就成功引入了大數據處理技術。大數據技術讓地震監測網在數據的收集、存儲上完成落地,推動了地震預警的應用與發展
數據收集上來了,緊接着要做的就是數據的快速處理。監測站越多,數據也就越多。通常情況下,這些數據會分為一般數據和突發數據兩大類。對於同一個地區,突發數據越多,產生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相應地也就越需要防護。地震預警系統的數據分析系統主要由監控主機、通信設施、數據處理服務器、web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等一系列硬件組成。如果監控主機所在的區域內發生地震,主機可直接處理本地區的地震數據,自行決定是否採取相關措施。而如果監控主機不處在地震發生的區域,異地之間的各個數據處理服務器會自動與子系統的通信、自動分發數據包、撿拾地震波震相。在監測到地震波的同時,監測系統將通過高速網絡快速將地震數據傳送到分析處理中心。經過處理中心的分析,若數據超過相關預警閾值,那就就將觸發預警系統,並向各個預警終端發送預警信。預警終端的種類有很多,例如手機、電視、廣播、宣傳廣告屏等等。
地震預警的原理圖|Wikipedi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4.0 International
我們可以看到,這套系統的落地應用離不開自動化控制的進步,監測網絡的佈設,大數據快速分析處理的技術,高速互聯網絡的鋪設,以及各類通訊終端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
現階段,地震預警系統仍有待完善。這其中,最主要的是覆蓋面問題。更靠近震中的地區,往往受到破壞的程度就更大,但地震預警留給該區域的反應時間卻更短,存在一個難以調解的矛盾。因此,除了建設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的裝置,進一步發展地震預警系統之外,我們同樣不能停止對地震本質以及地球科學的相關研究。
數字經濟的發展,讓我們不光看到了直接或間接利用數據來引導資源發揮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們在面臨災禍時,多了一份選擇與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旭,張力文. 地震預警信息發佈體系與應對策略研究.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4, (1): 6–10
[2] Podger, Pamela (July 2001).Calistoga to get an earful of nation's first quake siren.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4-02-23. Retrieved 2012-10-28.
[3]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積極開展項目建設工作:18.7億元打造秒級預警能力.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 [2021-07-15]
[4] 袁志祥; 單修政; 徐世芳; 李金正; 李娟. 地震預警系統綜述. 自然災害學報. 2007, 6 (16): 216–223
[5] 張紅才.地震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Thesis).中國地震局系統力學研究所:44-45.2013
[6] A.Cuéllar (2014). Early Warning for Geological Disaster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Earth Sciences:71-87
[7] 陳旭,張力文. 地震預警信息發佈體系與應對策略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