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可能屏幕前的你對於伊蘭特的名字會有些許的陌生,但如果將名字轉換成實物親近感就會油然而生。沒錯,記憶中那輛或藍黃相間、或綠黃相間、或紅黃相間,頭頂懸掛“TAXI”字樣的出租車,其原型正是伊蘭特。時間回溯至1990年,伊蘭特車系正式問世,30年後的今日第七代伊蘭特帶着全新的造型翩躚而至,驚豔了時光。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彼時伊蘭特所處的國內緊湊型轎車市場,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大眾朗逸身為現時國內緊湊型轎車市場的霸主,未來全新伊蘭特重返國內市場自然免不了要與朗逸進行正面對決。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因此,藉着北京車展的契機。教授決定為各位奉上全新伊蘭特與朗逸的靜態PK,看看誰能笑到最後?(由於本次北京車展大眾並沒將朗逸帶到現場,所以下文朗逸配圖為往屆車展用圖)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全新伊蘭特運用了現代汽車設計哲學“Sensuous Sportiness”(感性運動)與“Parametric Dynamics”(參數化動感)設計理念,造型鋒芒畢露。但看着如斯激進的時尚運動型外觀,你很難將其與十數年前那個低調務實的“的士一哥”聯想到一起。然而時代在變,伊蘭特也要順時而變,如今的全新伊蘭特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平凡不起眼的伊蘭特,而是要做到所到之處皆為路上的焦點。

每當談及大眾車型,總會不其然地想起那份説不清、道不明的高級感,正如今天的其中一位主角——朗逸。向上借鑑的外觀造型,飽滿的身材在流暢舒展的線條和恰當好處的鍍鉻飾條修飾下,再輔以車前“顯赫”的“VW”車標,與同級競品相比更顯大氣,甚至朗逸展現出來的氣場已經突破緊湊型車的界限,向中型車看齊。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具體來看,全新伊蘭特的前臉以碩大的形如寶石狀的格柵為主基調,其精妙之處在於無論從任一角度觀看都能折射出寶石般的光芒,內部的精緻層疊式同樣值得細細品味,搭配左右兩側深邃且鋭利的大燈,潮流屬性拉滿。

全新伊蘭特的前臉造型在市場中存在較大爭議,只是好看與否全看個人的主觀判斷。個人愚見全新伊蘭特的先鋒前臉雖然未能收穫一致好評,但至少能給人留下強記憶點,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宣傳點。

轉至朗逸,多輻條橫向格柵經由高光、啞光以及電鍍飾條點綴,盡顯檔次感,而且格柵內部的橫向舒展鍍鉻飾條與左右兩側的LED大燈融為一體,擴大前臉的視覺寬度,再結合發動機蓋上的兩條筆鋒剛毅有力的輪廓線,氣勢不請自來。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來到大燈部分,二者遠/近光燈的光源均為LED,只是從視覺效果來看,全新伊蘭特造型別具一格的大燈組會比朗逸造型略顯常規的大燈組更加吸睛。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移步側面,全新伊蘭特的側面同樣延續了外觀的動感範,硬朗的Z型腰線勾勒出如幾何晶體的夢幻分割面,時尚的溜背造型又頗有幾分GT轎跑的既視感,二者結合相得益彰。

至於朗逸的側面,一筆到底的平直腰線足夠沉穩,上下分層式設計也擴大了側面的視覺體感,回應穩重體面的設計主題。討喜的是,C柱位置下沉的線條營造出溜背的感覺,帶出一點運動感。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最後就是尾部,全新伊蘭特用繁複的折線將尾部塑造成內凹狀,凸顯層級感,而兩側的示寬燈和中間的燈帶構成“H”的字樣,再結合延伸至車尾的幾何晶體線條和大量的鋭角元素,如此超前的尾部相比前臉更加激進。

至於朗逸的尾部,四平八穩的造型,肯定沒有全新伊蘭特的超前尾部的視覺衝擊力強。但是看起來也足夠的穩重,而且左右兩側的櫻桃紅尾燈平添了幾分精緻感。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在內飾環節,二者沿襲了外觀的設計思路,全新伊蘭特的簡約科技風順應時下潮流,而朗逸的大氣質感範則是大眾高級感的合理詮釋。

具體來看,全新伊蘭特的內飾摒棄臃腫的線條和削減大量油膩的實體按鍵,清爽的貫穿式空調出風口與兩塊10.25英寸大屏成了內飾最顯眼的存在,而温馨的環抱式設計又能給駕駛員和乘員營造沉浸式駕乘體驗。

至於朗逸的內飾採用常見於大眾車型的“T”字型佈局,功能區域分佈明確。巧妙地加入了亮黑的漸變式飾板再輔以精緻的鍍鉻裝飾,哪怕內飾用料沒有采用觸感細膩的軟性或真皮材質,而是讓硬質塑料做主角,但視覺的高級感已經完全掩蓋住硬質塑料的劣質感,只要不伸手觸摸就不會“露餡”。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全新伊蘭特配備了雙10.25英寸智慧連體屏,其中中控屏幕內嵌了第三代智能網聯繫統,整合語音識別、車家互控、BLE藍牙鑰匙、位置共享等先進功能。此外為了兼顧人性化,中控屏幕的角度向駕駛位傾斜了10度,更為關鍵的是支持多點觸控。三指觸控時,跳轉到整體菜單;四指觸控時,跳轉到主頁面;五指觸控時,息屏。

至於朗逸的8英寸中控屏幕相比全新伊蘭特的懸浮式設計,採用了更為保守的嵌入式設計,雖然科技含量沒有全新伊蘭特的10.25英寸中控屏幕高,但是基礎的手機互聯、GPS導航、藍牙電話都有配備。而且UI設計合理,操作時畫面沒有明顯的滯後性,常用的功能也都設置在第一級菜單,方便查找。

如果從科技、智能的角度來看,全新伊蘭特的10.25英寸中控屏幕明顯比朗逸的8英寸屏幕更有優勢,只是對於部分傳統的消費者來説,或許朗逸這種以實用為主的中控屏幕更能符合他們的胃口。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轉至左則的儀表盤,全新伊蘭特的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盤同樣科技感滿滿,此外還支持三種主題切換。

至於朗逸則是再次迴歸經典,機械式儀表盤滿滿的都是回憶,不過實用性同樣不用擔心,中央的液晶屏可以顯示油耗、擋位等車輛信息。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全新伊蘭特的方向盤採用了四幅式+平底式設計,看着還是足夠的時尚。可惜的是方向盤只能支持上下調節。

至於朗逸的方向盤同樣採用了平底式設計,雖然造型看着沒有全新伊蘭特帶感,但是勝在可支持上下+前後調節。

無論是時尚的全新伊蘭特或是穩重的朗逸,最後都要回歸家用層面,而家用的本質就是乘坐。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先看全新伊蘭特的座椅,前排座椅側翼厚實,填充物料也較為柔軟可以同時兼顧支撐性和舒適性,而後排座椅雖然包裹性不如前排座椅,但是勝在人機工程學合理,久坐不會輕易出現疲勞感,而且中間座椅也配備了頭枕。

轉至朗逸的座椅,前排座椅的支撐性稍有欠缺,但是座椅出色的柔軟度能夠讓人有種坐沙發的舒適感,或許這也和朗逸偏重穩重的性格有關。至於後排座椅,坐墊長度夠長,可以很好地承托住大腿,不會有懸空感,而且後排三張座椅都配備了頭枕。

雖然二者的後排中間座椅都配備了頭枕,但是後排中央地台隆起幅度更低的全新伊蘭特相比,朗逸高又窄的後排中央地台,明顯更能討好滿座時需要坐在後排中間乘客的歡心。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動力方面,全新伊蘭特共有兩套動力總成可供選擇,分別為曾獲“沃德十佳”稱號的Kappa 1.4T渦輪增壓發動機,其融合了缸內直噴、電動渦輪泄壓閥、集成式排氣歧管等眾多先進技術,匹配的是7速雙離合變速箱,而Gamma 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匹配的是CVT變速箱,可實現4.9L/100km的油耗水平。可以看出前者注重的是運動,後者強調的是家用。

此外,還有4種駕駛模式可供選擇,分別為舒適、經濟、運動、智能。

而朗逸共有兩套動力總成可供選擇(如果算上兩廂版就有三套)。分別為代號為EA211-DJS的1.4T渦輪增壓發動機,匹配的是7擋雙離合變速箱,官方公佈的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8.3秒,主打性能。而代號為EA211-DMB的1.5L自然吸氣發動機,匹配的是5擋手動或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則是注重平順性。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底盤結構方面,全新伊蘭特依舊使用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後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的組合。

至於朗逸在底盤結構方面與全新伊蘭特如出一轍,同樣為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後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的組合。

區別在於朗逸的行駛質感已經得到廣大消費者認證,雖然後懸架不是獨立結構,但是大眾多年來在底盤領域的深耕細作足以讓非獨立懸架營造出猶如獨立懸架的良好行駛質感。至於全新伊蘭特由於還沒拿到試駕車進行道路試駕,所以底盤的表現如何還是個未知之數。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一番靜態對比下來,會發現全新伊蘭特與朗逸之間的PK,實則可細化成兩種造車思維的碰撞,朗逸的穩重顯體面和全新伊蘭特的時尚領風潮,前者已經用紅火的銷量證明穩重風的可行性,至於後者,如今時尚、科技風正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把握住時代發展脈搏的全新伊蘭特也有望重現往日輝煌之景。

不過説到底靜態對比始終不夠全面,動態才是汽車的底層邏輯。所以等日後有機會同時拿到全新伊蘭特和朗逸的試駕車,教授會再為大家做一次詳細的測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80 字。

轉載請註明: 有對比才見高下 全新伊蘭特靜態對比朗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