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白雲怡 趙覺珵 陳青青】2021年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於19日舉行,這是今年香港選舉制度改革後舉行的首次重要選舉,也被認為是即將在今年12月和明年3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和香港特首選舉的“前哨戰”和“風向標”。
多名香港事務專家和政治分析人士1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目前選情來看,選委會的組成呈現出幾大特點,即反中亂港者全部出局、“泛民”勢力大大減少、大財團團體話語權下降以及大陸在港機構影響力上升。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着未來香港的管治團隊在施政時將更容易克服反中亂港勢力和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香港政治的“遊戲規則”和政治生態正在發生決定性改變。這也意味着,以往“選出一名與中央對抗的特首”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香港迴歸以來,第一次沒有反中亂港勢力的選舉”
根據今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新選舉制度安排,香港選委會包括1500個席位,分為五個界別。其中,已有325人獲裁定有效登記為選委會當然委員,156人獲裁定有效提名為選委會委員,另有603名候選人自動當選。因此,19日通過投票競逐的有364個席位,共有412名候選人蔘選。根據改革後的選舉制度,香港選委會的職能包括提名及選出新一任行政長官,以及提名全部並選出其中40名立法會議員。
“在新的法律制度和政治生態下,本次選舉是香港迴歸以來第一次反中亂港勢力缺席、與憲制秩序牴觸的議題消失、在和平和諧氛圍下舉行的選舉。”前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1997年以來,香港的選舉均在不同程度上淪為激烈政治鬥爭的場合。選舉不但未產生凝聚社會的效用,反而不斷增加香港社會的分化和對立,更讓香港的政治生態愈來愈劣質化,為特區的管治、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這名香港政治事務專家表示,由於無法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反中亂港分子在本次選舉中不能“入閘”,亦不能再利用選舉活動宣揚其主張,反政府、“港獨”、各式“本土主義”等議題首次在香港選舉中絕跡,取而代之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民眾福祉等務實而非政治性的議題。他預計,在接下來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中,也將呈現類似局面。
選出一名與中央對抗特首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據“香港01”報道,此次選委會選舉,只有“新思維”主席狄志遠與西貢區議會主席周賢明兩名非建制派參選,其餘參選人皆為建制派或相對親建制。分析認為,這意味着“泛民”派在下屆香港立法會和特首的產生上幾乎沒有影響力。
在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泛民”派曾借當年的“修例風波”拿下380多個區議員席位,在當時的選舉制度下,這意味着“泛民”派可能通過區議員互選產生的117席,在選委會中拿下足以影響特首提名和選舉的票數,進而可能選出一名與中央對抗的特首。現在,這種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劉兆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香港選舉改革的重要目的,正是排除香港一些勢力利用舊選舉制度左右未來特首人選的可能性,杜絕出現反對派支持、但中央不接受的行政長官的機會。
至於“泛民”本身,劉兆佳則認為,此次“泛民”在選委會席位大幅減少,主因是其在過去十多年中已被外部勢力和香港內部激進勢力把持,日漸走向政治激進化,並積極參與過去兩年的動亂。他們無法通過候選人審查,自己也深知原因所在,因而沒有太多人蔘與。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選舉委員會選舉期間,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依法履行了把關職能,取消了本土激進派議員鄭松泰的參選資格,這釋放出明確信號:反中亂港勢力沒有滲透參選的空間,非建制派只有積極地進行自我改造,嚴格符合“愛國者治港”的要求,才能夠獲得政治存在的空間。
他認為,狄志遠和周賢明通過候選人資格審查説明,中間派和有可能温和化的“泛民”人士可以嘗試參選,並獲得資格審查通過。這表明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不同階層應當在選委會及其他管治機構獲得正當代表。“泛民”或其他非建制政治代表在適應新選制的過程當中,會形成新的政治生態和競爭秩序。隨着新選制下的選舉實踐不斷深化演進,人們會越來越完整地看到非建制派新的政治生命和政治空間。
中資與大財團一增一減,為社會深層改革贏得更多支持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本屆選委會選舉中,李嘉誠、鄭家純、吳光正等香港商界大佬均未參選,而是由李澤楷、鄭志剛、陳文博等下一代參選或自動當選。與此同時,選舉制度改革後選委會擴容,第一屆別“工商金融界”的席位佔比從25%減少至20%,並且增加了香港中國企業協會的“商界(第三)”組別。據《南華早報》本月初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形容,在本次選委會選舉中,每個富豪家族最多隻能有兩名成員進入選委會。
長期以來,香港的富豪階層深度介入特區政治生活,在選委會中保持着影響力,從而在特區行政長官的產生過程中具有不小的話語權。分析人士指出,在本次選委會選舉中,更多代表香港基層的人士被納入選委會,此前選委會中偏重大財團的情況被重新平衡調整。這將有助於中央和特區政府未來實施經濟、民生改革時得到更多支持,克服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撓。
劉兆佳認為,香港大財團和富豪階層對未來立法會議員和特首人選的影響力會有所減少。他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需要一個對投資者有利的環境,因此香港地產商等工商力量對特區政治依然會有較大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正在下降。
“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希望未來的特區管治能更多反映不同階層、團體的利益,政治參與更均衡,更多民眾能從香港的發展中分得好處,減少特區階級矛盾。”他表示,也傳遞出中央對推動特區制度改革、解決各類深層次矛盾的決心。
與香港大財團席位縮減相對應的,是有內地背景的機構和企業在選委會中影響力的上升。根據參選名單,在本次選舉中,內地背景機構共參選110席,而2016年時,內地背景機構只參選獲得72席。
“香港迴歸以來的政治動亂和社會衝突,與香港工商階層某些勢力操縱本地政治、阻撓政府的民生計劃以及壟斷相關行業利益有密切關係。”田飛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新選制下,香港本地工商力量的消長,與內地背景機構力量的上升,正在逐步打破本地資本壟斷的格局,也使選委會更有社會政治代表性,並傳遞出中央希望繼續加強香港與內地市場聯繫的信號。
“選委會組成的變化使得尋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和聲音得到更強有力的表達,由此形成香港社會良性改革的建設性力量。”他表示。
選委會將成為“愛國者管治聯盟”的代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9日早上在巡視投票站後表示,此次選舉將為香港帶來新的局面,這是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後的首場選舉。這場選舉將為未來的立法會選舉和特區行政長官選舉打好基礎。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秘書長陳曉鋒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選委會具有更強的“選賢任能”功能,在今年12月和明年3月的立法會與特首選舉中,有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選出的賢能治港者將為下一步特區推行制度和政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
他同時認為,本次選出的選委會委員正主動貼近市民,許多人走上街頭擺街站,虛心聆聽市民的聲音。“他們大多較為熟悉國情、瞭解國家政策,在向市民宣講國家‘十四五’規劃、《前海方案》、《中央惠港青八條》等政策時更具説服力,相信選委會委員可以成為國家和香港的‘超級聯繫人’。”
劉兆佳認為,中央正着力在香港建設一支幹練的“愛國者管治聯盟”,通過不同渠道物色政治精英,形成特區未來一股長遠而穩定的政治勢力,且不因特首和政府換屆而有所動搖。選委會的組成可成為這股政治力量的代表。
他解釋稱,以往特區政府倚仗主要官員和政治關係密切的人作為管治上的密友,支持特區政府的管治和各種政策主張,中央同樣有自己的政治夥伴,在香港接觸各方面的人士並聽取其意見,從中物色日後的治港者。這兩班人現在未必完全重合,但將來必須做到高度重疊。
“未來治港人才必須同時得到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器重,並有相當大的穩定性,不因特首變動或政治班子的變化而出現人事和政策的重大變動。”他表示,“特首最多隻能做十年,而且至今香港沒有特首可以做到十年。日後如果你想參與香港的管治工作,就必須得到中央信任。”
這名香港事務專家表示,相信港人會以理性務實態度對待這次選舉和新的選舉制度,縱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但會願意觀察一下。如果未來幾次選舉可帶來繁榮穩定、良政善治,使特區多重深層次矛盾得到認真處理,新選舉制度的認受性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