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不要被“加速主義”套路了

上週,在NCAA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的一個賽場邊,一名球迷對美國西北大學亞裔學生做出“眯眯眼”等侮辱性動作。顯然,這類現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去年底陳漫拍攝的亞裔模特照片引起廣泛爭議的事件,也是典型一例。

過去,我們在文化上長期處於失語狀態,即便遭遇到種種不公也只是徒有憤怒卻不知如何表達。然而在本世紀20年代,這一狀況開始出現系統性的翻轉,這與我國綜合國力不斷躍升,全社會開始日漸平視世界有着密切關係。

自“黃禍論”及其背後的“人種論”文明觀伊始,西方世界這種文化上的輕視態度由來已久。尤其是二戰期間對日本宣戰包括戰後接管日本,美國更是開始系統地建構針對黃種人的文化等級體系。長期以來,美國片面地強調日本的部分美學經驗,通過對黃種人進行固化想象,在感性、審美等領域設置精微的文化區隔,藉此將自身安置在文化話語權的上游,並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有利於其各方面利益的感性、審美等領域的文化潛規則。這當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文化藝術問題,二戰後世界藝術之都從巴黎逐漸轉移到紐約,其中美國的金融資本起到舉足輕重的幕後作用,所謂的文化軟實力就隱藏在感性、審美等看似人畜無害的文化藝術背後。在這個意義上,這種文化等級體系通過金融、教育等領域的長期故意安排被進一步固化。

總之,美國掌握了感性、審美等領域的文化話語權,是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一整套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圍繞“眯眯眼”的相關爭議,就是我國社會文化心理、集體情緒等反彈的自然體現。這肯定不是壞事,但我們應以平視的心態看待相關爭議,避免將矛頭集中在具體的現象和具體的個人,因為事實一再證明,在很多爭議背後都有着敵對勢力的蓄意操縱。

真正需要正視的是,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西方在過去至少一個多世紀以來,以隱藏在感性、審美等領域背後的“看不見的手”來影響和左右我們的情緒與認知,以及我們該如何超越他們精心設置和維護的文化等級體系。激烈的反對、否定和對抗,並不會從中簡單掙脱。我們要更深入瞭解西方世界的各種規則和潛規則,例如從西方高校、科研機構的考評標準,到藝術展覽、藝術拍賣背後的藝術金融槓桿等“看不見的手”。構建具有更客觀標準的感性、審美等文化藝術話語,這本身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道貨真價實的檢驗關口。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近年來敵對勢力在網絡上有意識地利用“加速主義”的意識形態新策略對我國發起輿論攻勢。這些人會刻意將諸如“眯眯眼”等關於中國的負面言論或謠言傳播到國內網絡,通過各種手段煽動不明真相網民的愛國情緒。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他們會故意激起少數被矇蔽的青少年網民發出過激言論,並從中截取符合他們預期的一些過激言論再向國外傳播,由此達到內外挑撥、反覆發酵的卑鄙目的,既激化了國內的羣體性情緒,又反向助力海外的反華、排華輿論。

所以,我們更要着眼於我國國家利益與當前世界形勢的當代歷史結構,切不可讓敵對勢力的“加速主義”及其變種陰謀得逞。同時,我們還需保持平視世界的心態,因為這將引領我們走進更為寬廣的時代縱深。(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2021年度簽約評論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5 字。

轉載請註明: 孫佳山:不要被“加速主義”套路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