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是北京政法領域改革全面深化的五年,也是首都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的五年。
北京市政法系統全力抓好平安北京建設,深度參與保障“兩區”建設、中軸線申遺、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等重點工作,在重大項目風險評估、矛盾排查化解、優化執法辦案、法律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使政法服務更好對接發展所需。
北京金融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等專門法院的成立,首都檢察版“接訴即辦”的打造,北京公安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秩序,4100平方米省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建成……北京着力解決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政法公共服務不斷優化,訴訟服務更加便利,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調查數據顯示,近5年來,首都羣眾的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應對新形勢新挑戰,多次辦理“全國首例”案件
北京金融法院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紅蓮南路59號院,毗鄰麗澤金融商務區。作為我國第二家金融專門法院,北京金融法院於2021年3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北京金融法院以建設國際一流金融法院為目標,實現良好開局起步。建院一週年來收案6275件,累計標的額2193億元。
“如果要歸納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案件的類型,可以用‘新’和‘難’兩個字來概括。”全國審判業務專家、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二庭庭長劉建勳表示。
從全國首例銀行間債券市場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的“藍石資產”案,到北京法院首例涉比特幣境外投資理財案,再到全國首例涉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行政主體資格案……面對紛至沓來的“首例案件”,北京金融法院充分發揮集中管轄優勢,加大金融司法保護力度。
“最近發佈的案件涉及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信息披露違法等情況,一些新的法律問題需要去解決。”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三庭庭長陳良剛説,“從涉訴主體來看,主要是國家的金融管理部門,如‘一行兩會一局’,即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銀保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
北京金融法院審判第三庭庭長陳良剛在介紹北京金額法院辦理的案件情況。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據瞭解,北京金融法院與立法部門、金融監管部門、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行業協會以及知名高校等30餘家單位建立合作,依託該院成立的金融法治協同創新中心,廣泛開展數據協同、政策協同、資源協同和智力協同。
在北京金融法院,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該院與北京市金融局金融企業冒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協同平台。“法官在辦案系統中可以直接查詢到金融案件涉訴主體的冒煙預警信息,便於法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能夠形成更好的訴訟預期。我們訴訟過程中形成的數據也會同步給金融局,形成對於金融風險的聯動預警。”
該工作人員介紹,金融冒煙是對企業實時風險的量化等級預警,冒煙指數越高,代表企業風險越高。“涉及到紅色預警的企業,有可能涉嫌違法犯罪,要進行重點監控。”
工作人員在向記者介紹北京金融法院的數據協同平台。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記者看到,在北京金融法院大廳裏,自動化一體機可以為當事人提供智能訴訟風險評估、訴狀生成、金融立案查詢等一系列的自助服務。“其中,金融類案查詢一體機裏面彙集了944萬份金融類案件裁判文書,當事人通過這台機器可以查詢到類案是如何判決的,查詢之後能夠形成更好的訴訟預期。”該工作人員説。
北京金融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豔紅介紹,近年來,北京市金融法院積極建設“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紛機制;針對銀行卡、保險、委託理財等金融案件當事人多為“上班族”的情況,開展“午間、夜間法庭”;針對證券類案件當事人多為中小投資者,人員分佈廣、訴訟成本高、維權難度大的問題,研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在線平台”,讓金融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貼近人民。
為積極回應互聯網時代的司法新需求,推動網絡空間綜合治理,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應運而生。三年來,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受理各類互聯網案件154787件,審理了諸如“暗刷流量”案、“《慶餘年》超前點播”案、“微信讀書”案等一大批互聯網領域典型案例。
全流程在線訴訟、虛擬法庭艙、智慧訴訟服務中心、在線訴訟體驗區、區塊鏈天平鏈、e版權等熱詞是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展三年以來的一個個縮影。
“互聯網法院通過搭建多功能、一體化的電子訴訟平台,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探索全流程線上的訴訟模式,為人民羣眾提供便捷、友好的在線訴訟服務,有力推進了全國法院在線訴訟的發展。”北京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四級高級法官孫銘溪説。
拓展線索來源,打造檢察版“接訴即辦”
源起1987年“市長電話”的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從最初的一部座機電話加三個話務員,發展到7×24小時的“城市服務總客服”,與羣眾的“連接”延續至今,年接收相關訴求數據量已逾千萬級別。
龐大的服務數據背後,是首都羣眾的“急難愁盼”,更是檢察機關的真心關切。
2021年6月15日印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問題,對檢察機關不斷破解制約檢察職能發揮的深層次問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夠充分”問題如何破解?今年1月,北京市檢察院黨組開年第一次理論中心組學習即前往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現場學習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運行暨全市接訴即辦工作經驗。此後,市檢察院成立工作專班,兩次再赴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開展調研。
6月13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與北京市政務服務管理局就《關於建立“檢察+熱線”合作機制 打造首都檢察版“接訴即辦”的工作方案》達成一致,標誌着在常態化數據信息交換的基礎上,系統開展監督線索發掘、監督模塊研發、監督效果評價等功能的數據信息應用機制得以建立,以此機制為核心內容的、覆蓋全市的首都檢察版“接訴即辦”工作模式正式成型。
懷柔區人民檢察院7×24小時檢察監督熱線、房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服務e站”、通州區人民檢察院“檢察監督+市民熱線”……近年來首都部分基層檢察院不斷創新檢察特色接訴即辦機制,形成了許多生動的地區特色實踐。目前,全市16個區中,已有13個區級檢察院與12345 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或各區城市管理指揮中心開展合作。
2022年春節前夕,北京市平谷區檢察院結合節點特徵開展支持農民工討薪專項檢察監督行動,主動聯繫平谷區政務服務局,梳理並獲取 461 件涉農民工討薪線索,通過及時研判和主動履職,僅用4天時間便幫助兩批次共27名農民工順利拿到應得的工資。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和12345 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完成了三批次的數據交換,交換數據量達到了240萬餘條。”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十二檢察部主任王燕鵬説。
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王燕鵬向記者展示了首都檢察版“接訴即辦”的系統界面。“每一封羣眾來信、每一條羣眾訴求我們都會認真登記,便於全市三級的檢察機關和各個業務類別的檢察官進行全程跟蹤和督辦。”
“此外,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也會對一些羣眾反映比較集中、高頻次的民生問題開展專項檢察監督工作,實現‘未訴先辦’,這也是‘接訴即辦’裏的一項重要內容。”王燕鵬説。
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在不斷深化檢察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可喜的變化出現了。“之前司法辦案數所佔比重較大,今年4月份開始,我們的監督辦案數首次超過了司法辦案數,這反映了首都檢察機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成效。”王燕鵬説。
記者看到,系統界面的實時數據顯示,司法辦案數為46.1%,而監督辦案數佔比達到了53.9%。此外,市檢察機關依職權主動監督受理案件數為12744件,較去年同期上漲54.96%。
王燕鵬介紹,檢察機關個案監督、專項監督、類案辦理的情況,都將融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機制,增加其數據分析報告中的法律含量,為社會風險評估、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為服務保障首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專業領域法律監督工作,北京市檢察機關在知識產權保護中注重強化檢察系統各條線統一行使檢察權,設立了具有首都檢察特色的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探索統一集中履行刑事、民事、行政等檢察職責。與此同時,成立金融、網絡檢察辦公室,推進在相關領域集中履行檢察職能。
北京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檢察官董倚銘介紹,“三辦合一”檢察工作機制推行以來,成功辦理一系列專業性較強的案件,包括利用“爬蟲”“撞庫”“雲儲存”技術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利用網絡平台實施的非法集資案件、使用虛假“股指期權”APP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等。
北京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檢察官董倚銘接受記者採訪。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2021年以來,有6起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被最高檢評為典型案例,如全國首例涉冬奧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知識產權檢察官在專項工作中主動發現網絡平台存在銷售涉冬奧侵權產品的情況,並向公安機關移送線索。”董倚銘説。
羣眾安全感連年攀升,首都“鐵騎”破解交通難題
“首都穩、全國穩”。五年來,首都公安機關堅決維護首都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力服務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在持續嚴打各類刑事犯罪方面,公安機關瞄準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和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假等突出違法犯罪,攻大案、破小案、清積案並重,掏窩點、打團夥、鏟鏈條並舉,刑事警情近5年連創新低,街頭、社區發案10年最低,羣眾安全感五年來連年攀升。
首都公安把“反詐”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逐步建立四級反詐中心,避免羣眾損失逾150億元,累計返還涉案資金近6億元,有力守護了人民羣眾的“錢袋子”。
在重大活動安保方面,公安機關圓滿完成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建黨100週年慶祝活動等重大活動以及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安保任務。
特別是面對籌備時間最長、點線任務最重、投入力量最多、防疫形勢最嚴峻、組織難度最複雜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公安機關堅持“安全是重大體育賽事必須堅守的底線”,有力守護了“雙奧之城”的榮耀。
近年來,市區交通高峯“因亂致堵”、“因禍致堵”等問題應如何破解?
2019年9月12日,北京公安交管部門“首都交警鐵騎隊”正式亮相。首批185名“鐵騎”從各基層執勤大隊、中青年交警優中選優,統一配備外觀標識一致的新式警用摩托車,車輛安裝警燈、警報器、喊話器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鐵騎隊伍目前由880名民警組成。”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政治處黃鑫介紹,鐵騎隊員的選拔和培訓十分嚴格,不僅要具備基礎安全駕駛技能,還要接受複雜路面的駕駛培訓。“我們為鐵騎民警配備了高性能車輛,大家現在看到的春風650就是我們現在鐵騎警務的一個主力車型,車上配備了智能終端和攝像頭,可以實時記錄車輛軌跡和行駛狀態,還可以動態抓拍一些違法行為。”
“目前,首都鐵騎隊伍月均騎巡13萬公里,月均接處警8500餘次,得益於鐵騎機動靈活的優勢,出警效率大幅提升。”黃鑫説。
近日,北京“鐵騎”在保障高考、常態化備勤方面發揮出“奇兵”作用。北京中關村大隊鐵騎警長劉賽向記者介紹,高考第一天,他們遇到了一名考試快要遲到的考生。
“考慮到早高峯的路況,我們派出了機動靈活的鐵騎民警迅速到達現場,接到這名學生之後,我們就在沿途安排民警一路進行綠燈照顧,最終帶着這名考生,按時到達了考點,整個過程不超過7分鐘。”
劉賽在向記者講述“鐵騎”民警保障高考的過程。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黃鑫表示,自首都“鐵騎”警務工作開展以來,共處置了1.6萬起警情,其中有1000多起是主動服務羣眾類的警情。“比如護送中考、高考考生及時趕赴考點,護送危重病患及時趕赴醫院,為他們開闢綠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我們將進一步充實鐵騎隊伍,真正將首都鐵騎打造成為服務首都羣眾出行的‘最強大腦’和‘最快雙腿’。”
此外,在疫情防控方面,首都公安積極配合疾控部門,萬餘名警力晝夜堅守檢查站、“六站兩場”和市場、社區、醫院等防控一線,累計破獲涉疫案件3800餘件,行政、刑事處理5030餘人,特別是針對今年4月22日以來北京市出現的疫情,公安機關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維護安全穩定等工作,做到了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
“7×24小時”全天候服務,實現“應援盡援”“應援優援”
“實踐中,某些當事人由於文化程度、經濟條件的原因,在問題處理或訴訟活動中往往處於弱勢,為了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可以尋求法律援助。”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副主任宋嵐説。
據悉,黨的十九大以來,北京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法律援助服務格局。全市配備了17家法律援助中心,500多家法律援助工作站,7000多個法律援助聯繫點,8家市級法律援助民辦非企業單位。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於1997年6月正式掛牌開展工作。2018年4月,經北京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加掛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牌子。
經過裝修改造後的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面積約41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省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現了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司法鑑定、公證辦理、人民調解、訴前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一體化”管理。“我們努力實現羣眾進一扇門,就能享受公共法律‘全服務’。”宋嵐説。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12348熱線平台管理科科長趙明明向記者介紹,隨着2020年底市中心遷入新址,12348熱線平台也實現了全方位、跨越式的升級。“我們從原來人工服務的5×8小時,變為人工服務7×8小時加上非工作時間的智能服務,實現了7×24小時全天候的服務;在服務領域上,由單純提供法律諮詢解答服務,增加了公共法律服務的業務指引,包括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業務的預約登記等,羣眾對於公共法律服務的獲得感有了很大提升。”
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12348熱線平台。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黨的十九大以來,12348熱線平台為羣眾提供電話諮詢248萬餘人次,服務總時長達27萬餘小時,滿意率達97.84%,服務範圍輻射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
“我們做了智能的數據分析系統,能夠實時展示當前在線的律師數量、本月電話總量、接通率和滿意率等情況,也會把當天服務量前三的律師,包括受到羣眾表揚的情況,進行集中展示,發揮先進示範引領的作用,讓大家更有幹勁。”趙明明説。
一些羣眾走進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之後,想找律師聊一聊,但是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意願。“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前台有自動化設備和工作人員,可以幫助羣眾快速準確定位自己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體平台科科長王濤説。
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企業員工的復工復產法律諮詢也是一項巨大的需求。為此,中心專門設立了復工復產法律諮詢窗口,用來解答羣眾在疫情期間遇到的用工糾紛以及合同方面的各種問題。“舉個例子,很多企業面臨經濟壓力時,採用降薪裁員等措施,產生了糾紛,我們的律師可以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解答羣眾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王濤説。
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羣眾在進行法律諮詢。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攝
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二樓,記者見到了來自河南的趙先生,他來北京打工已經20餘年,此前多次向老闆討要工資均未成功。起初,趙先生不知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幫助,在接受過法律援助並勝訴的工友的推薦下,來到中心尋求幫助。
“工資對我們這種進城務工的人來説很重要,我們每天要工作八九個小時,早上天不亮就出來,晚上9點多才回去。不給工資的話,基本上五六個月就白乾了,除了房租和生活費,剩不下多少錢。”趙先生説。
六七年的時間裏,趙先生已經和工友一起打了四場官司。目前,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幫助下,趙先生成功要回來兩份工資,共計兩萬多元,另外兩個案件尚在審理階段。
趙先生表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很熱情。“每次開庭之前,律師都會通知我們,請律師吃飯他們都拒絕。中心的領導也會關心案情的進展。”
據瞭解,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北京市各級各類法律援助機構共計辦理案件143724件,其中刑事案件39671件、民事案件103674件、行政案件379件。接待法律諮詢4285094人次。實現“應援盡援”“應援優援”目標,有效維護了困難羣眾和特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