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豐田章男對美國禁售燃油車規劃能不能實現表示了質疑。
他是針對美國加州2035年禁售燃油車、美國2030年實現電動汽車銷量佔一半,給出的結論。同時,他還認為中短期適合混動車型發展,而長期適合氫能源發展。
這裏面能延展出好多可以深挖的問題,例如全球範圍內,都能如願實現既定好的停售燃油車規劃麼?純電驅動車型,現在發展這麼好,真的只是一個過度產品麼?那麼之後的能源形式,將會是什麼形態的?
粗淺的回答第一個問題,實現既定的停售燃油車計劃。與燃油車停售息息相關的,是電池性能瓶頸、各地基礎充電設施、充電效率,當這些不能隨着電動車保有量的提升而升級,就將會抑制住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和使用率。
能不能完全停售,過幾年再看吧。
現在對這個問題下結論還太早,包括豐田章男,也只是想把他一直鑽研的氫能源車型賣出去。在國外市場,細算一波,加上豐田的研發成本、海外的權益補貼,雖然售價不低,但每賣一台豐田Mirai就會虧損接近100萬元;但,既然想靠氫能賺錢,前期又怎麼可能做到平進平出?
之後的兩個問題,也能和氫能源聯繫起來。
從豐田章男的話中,我們能體會到的意思“純電動現在發展非常好,但只是給氫能源過度”和“未來只會有兩種驅動形式,混動和氫能源”。
真會像他説的一樣麼?
氫能是不是未來?熟知純電動汽車發展的各位應該也都瞭解,現階段,純電汽車的發展很快,而且遇到了一個瓶頸,電池配方的性能無法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一直圍繞三元鋰、磷酸鐵鋰這兩個主流配方做文章。
而近些年電池供應商和整車製造企業,在電芯尺寸、電池包模組上開始做結構優化,而沒辦法實質性改變電池的性能,同時充電效率也沒有突破。
總之,現階段,純電汽車的核心零部件遇到了發展瓶頸。
其實純電和氫能源,現在是並行發展的兩條線,只不過氫能源發展略慢(後面解釋)。從國內的市場發展來看,早在2019年就已經有了氫能源的起步發展規劃,2020-2025年實現短期目標的發展規劃。
直到2026-2050年才能真正實現氫能源在國內市場才能完成從0到1的發展階段。到2030年,國內預計將會有100萬輛氫能源汽車。
放眼全球範圍,海外市場的氫能源發展節奏明顯要更快一些。
拿歐洲舉例,現有加氫站共有156座,規劃建設中的33座。其中有97座加氫站在德國,還有7座處於規劃建設中,從2017年開始的24座到2022年的97座,發展速度沒有想象當中的快,但這97座已經建成的加氫站,基本上能夠覆蓋德國全境,而且還分為乘用車700bar加氫站和商用車350bar加氫站,每公斤氫燃料12.85歐元(約90元)。
延展一下,關於bar理解為氫氣壓力即可。拿現代NEXO舉例,設計的氫氣壓力為700bar,滿壓時可加註3.99kg氫氣,綜合續航能達到596km。如果在德國加滿一台現代NEXO氫能源車,需要約4kg氫燃料,價格約為51.4歐元(約357元)。
目前,國內已經累計建成的加氫站約為250座,但由於目前氫能源乘用車和商用車的普及力度還不夠,雖然已經建成,但投入使用的數量還不確定。之後,日本,在去年底全國範圍內建成161座加氫站;美國全國範圍內,建成的加氫站累計50座。
隨着國內以及海外市場,對氫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的大,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氫能源汽車成為未來主流的可能性。
我的個人結論,是,純電車可能只是從燃油到氫能的中間形態,氫能源車是未來的主流發展路線。當然這個過渡期可能是十多年,或者是數十年。
首先,我們要明確電動車其實對環境不算友好。
純電車型的核心零部件是動力電池,其對稀土、礦石等原材料依賴程度極高,而且也是不可再生能源;隨着電動車的滲透率加大,可能帶來鋰礦的價格飆漲,當然這一節奏已經在今年初得到驗證。而且,鋰電池回收和生產對環境的污染;鋰電池的正常衰竭、損耗,也會導致電動車使用年限不如燃油車。
汽車製造商在主流的電動領域和小眾的氫能領域,除了豐田和現代選擇加碼氫能源發展之外,幾乎很少有人在氫能源方面進行大量投資。
如果我們不夠關注全球或者國內市場氫能源的發展與規劃,可能還會認為現在快速發展的新能源將會成為未來主流趨勢。
但深入分析之後,併線發展的氫能源,説不定在多年之後的未來市場中將會佔據主導位置。
限制氫能源的條件,正在逐個倒下?目前的生存環境,對於氫能源車來説,也不算太舒適。氫能源車造價貴、加氫不便利,這是目前的缺陷。但製造氫能源的途徑很多元,能通過光電、水電、風電制氫,而且唯一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
氫能源的上游包括制氫,用化石、尾氣制氫,不環保,大部分還得依賴光電、水電等制氫方案。中游的儲運+燃料電池(電堆、空壓機),質子交換膜技術日本手握比較尖端的科技,但國內武漢綠動已經在去年底投產質子交換膜。
下游應用包含加氫站、貨運車,但現在加氫站中的加氫槍是一個技術難點,技術掌握在德國和日本兩國之間,國內目前發展受到一定瓶頸。
之前攔住氫能源車發展的是基礎建設,和相對高昂的單車售價,目前這兩方面已經都有所突破。
根據上文列出的各國加氫站數據,只有德國的鋪開面積最廣,日本的加氫站則是覆蓋了四大城市圈;美國的加氫站建設相對來説不夠聚集,只有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個主要城市有加氫站覆蓋。
國內的200多座加氫站的覆蓋面積更是有限,而且還主要集中在東南區域,江蘇、上海、廣東以及浙江等地,北方城市覆蓋的力度更小。
從目前在德國、日本、美國已經開售的豐田Mirai的售價來看,德國從6.39萬歐元到7.39萬歐元;日本710萬日元到800萬日元;美國4.9萬美元到6.6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歐洲市場售價約為41-51萬元、日本市場售價約為35-39萬元、美國市場售價約為35-47萬元。
截止到2022年8月,今年豐田Mirai在歐洲已經售出了424輛;2021年豐田Mirai歐洲市場總共售出了692輛。這是在一個售價相對來説比較合理,用車環境相對便利(德國加氫站覆蓋率廣)的環境下,氫能源車的銷量從2016年的67輛,增加到了2021年的692輛。
即便美國只有兩個主要城市有加氫站覆蓋,但豐田Mirai的銷量表現也算不錯;2021年全年的銷量是2629輛,今年截止8月份共售出1430台。這其中與豐田在美國本土提供的政策有關,六年或15000美元的加氫費用,以先到為準,基本上相當於6年內的免費加氫。
豐田Mirai雖然也引進到國內,但是小規模引入了50台,而且售價74.8萬元起售。期待進一步的大規模引進和相應的政策推出,把氫能源車型規範化(目前看到的掛牌豐田Mirai還是混動拍照)之後,價格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應該會主推南方市場和北方主要城市。
氫能源車其實已經距離我們非常近,再過5-10年,我們應該能初步感受到氫能源帶來的改變。從2021年底國內的250多座加氫站建成、今年初的冬奧會氫能源試運行;中石油、中石化老牌企業紛紛下場,和2030年100萬台氫能源車的規劃,再看今年小批量引入的豐田Mirai氫能源車。
這種場景熟悉麼,像極了把特斯拉剛引入中國市場第一年。
給出一個合理的推測,電車還會繼續存在,配合發動機做插混或者增程,不用揹着大電池包做純電;氫能源上下游供應鏈成熟、核心技術有所突破之後,加氫3分鐘續航600公里,這聽起來是不是比遍地安充電樁\換電站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