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旭是江蘇人,2018年本科畢業後到北方一所城市讀研究生,其間他曾想去一線城市發展,但最終還是選擇到南京工作。
“我是被南京對青年的友好環境和政策吸引了!”去年畢業季,閆春旭來南京找工作,坐地鐵時聽到了一則播報:南京地鐵祝福畢業生,前程不堵車,未來不晚點,畢業快樂,好運常伴。
“這也太暖心了,馬上就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好感。”他了解到南京每到畢業季和開學季,地鐵都會有專門的語音播報,路過每所高校的播報語音都不一樣,而且年年不同。
後來他留在南京工作,享受到了見習補貼政策,每月有補貼約1600元,補貼3個月。他説,雖然一個人在南京,但是這些政策和環境,讓他有了家的感覺。“這就是青年友好型城市,也是我心中的理想城市、發展型城市。”
因為工作原因,全國政協委員、雲南聯通黨委書記、總經理張雲勇經常和年輕人打交道。他在調研中遇到過很多像閆春旭一樣的年輕人,多數在對比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後,選擇了後者,“因為當地的城市給了年輕人很多福利和政策,可以讓年輕人很快融入進來,反而一線城市做到這些比較難。”
近年來,為吸引青年的加入,不少城市提出了一系列建設青年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戰略、政策。圍繞青年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對優秀青年的吸納力、吸引力。
早在2017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規劃提出“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的重大理念。近年來,共青團組織從縣級試點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兩個角度,推動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在基層縱深實施。目前,77個縣區開展規劃實施縣級試點,深圳、成都、洛陽、蘇州、保定等87個地級以上城市探索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地方縱深實施規劃形成“星火燎原”態勢,青年優先發展理念逐步得到普及。
城市為什麼渴望留住青年
看到全國各地都在想盡辦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傅勇林感到很欣慰。他認為,城市的未來取決於青年,城市發展的高度也取決於青年。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傅勇林多年來一直關注青年發展問題,也關注到成都市為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和青年發展型城市作出的努力。
面對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這一重大命題,傅勇林認為,近年來,很多城市都碰到了人口難題,主要是城市的人口規模、人口質量、人口結構和人口分佈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主要的變化體現在人口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口的結構需要優化調整,人口的質量和分佈也需要認真調整。”
傅勇林表示,以成都為例,其現在的常住人口已經超出2000萬,户籍人口實際上遠低於這個數字。由於人口結構問題,老齡化嚴重,吸引青年和留住青年成為當務之急。
城市發展關鍵在人,為此各大城市不時上演“搶人大戰”,一些城市開始探索在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和青年發展型城市上,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杭州出台“人才生態37條”,重點實施“青年人才弄潮工程”;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致力於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成都以“成都對青年發展更友好、青年對成都建設更有為”為理念,印發《青年友好城市營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動工作方案》;寧波舉全市之力打造“青年友好城”,出台《關於寧波市集聚全球青年才俊打造青年友好城的實施意見》;深圳提出推動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編制《深圳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暨“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規劃》;山東啓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成為首個在設區市和縣(市、區)同步推進“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省份……
這些城市緊扣青年需求導向,提出多領域具體措施,力求讓青年在當地高質量發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那麼,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有哪些路要走?又該如何進行創新建設呢?
多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胡衞曾跟隨全國政協調研組赴15個省級行政區考察,多次就青年發展問題進行調研和座談。他認為,讓城市裏的年輕人留下來,有發展空間,有所作為和創造,首先要有好的制度。要制定有利於年輕人的政策法規,要一以貫之,不能朝令夕改,讓年輕人手忙腳亂。
“有些用人制度不適合把人才留在城市。”他説,用人制度首先要能夠發現人才,應該把企業的用人端和培養端關聯起來,“特別是大企業,需要的人和培養的人要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其次要有好的環境,有利於青年成長的環境。他建議青年發展型城市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公租房。“讓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可以享受到住房補貼、税收優惠等政策。”
張雲勇認為,現在的產業結構轉型,離不開青年一代。建設青年發展新城市,對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很有幫助。
“但想要留住人才,有相當大的難度。”他曾長期在中國聯通集團研究院工作,在引進青年時遇到了一些問題。“青年的訴求要真正匹配的話,可能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規劃和建設。”
“不要讓青年來了人卻寒了心”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關鍵還是要做好後半篇文章,引進來也要留得住。”張雲勇認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友好是第一位的,不要讓青年來了人卻寒了心。”
今年春節前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網絡互動微調查,開設了我與“青年理想城市”的故事板塊。調查顯示,排在“青年理想城市”特點前三的是青年環境、青年文化氛圍以及青年就業創業的便利性。
在武漢工作的聶驍也看到了這個調查。曾輾轉過3個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更能體會到“青年理想城市”對於青年發展的意義。2018年大學畢業後,抱着去大城市闖一闖的心態,他從武漢來到一座一線城市,一年後,他辭職來到西部一所省會城市工作。2021年,他又回到了武漢。他理想的城市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層面,讓青年切實獲得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個是環境氛圍層面,讓青年在更加寬鬆、包容的環境下生活,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夢想,感受到自己可以融入城市,並感受到城市的人情味。
近年來,團中央也非常重視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建設。2月14日召開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要不斷完善青年發展規劃的實施機制。把青年發展納入政府事務,強化部門之間的工作對接、政策協同。推動青年發展規劃在地市、縣區深化,加強對基層的指導,構建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工作體系。推動青年發展規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銜接,把中長期發展目標細化為年度工作任務。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