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最後一款“平民超跑”?買發動機送車,年輕人不要錯過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當時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正處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日系車企瘋狂推出不同定位的新車來滿足這個需求及其豐富的市場,可以説,那就是一個日系車百花齊放的時代,就拿我們熟悉的豐田卡羅拉來説,同一個車系居然做出了三廂、兩廂、三門溜背跑車、雙門三廂跑車、旅行車這麼多的樣式,同時驅動形式還分前驅、後驅和四驅版,甚至還有更加進取的性能版車型。如果説是豪華一些的行政車型,比如皇冠,更是有着無框車門,配備V8發動機、空氣懸掛、衞星導航的Hardtop車型,對比同期歐洲車,簡直豪華到沒朋友。

好了説的快跑題了,回到本文的主題,型格也是誕生於日本泡沫經濟的背景,當時思域在本田的產品序列中是定位家用型的廉價小車,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更重要的海外市場是美國。然而日本國內汽車多樣化的需求衝擊下,需要退出一款定位在入門級,但是產品調性和思域做出差別的緊湊型小車,於是在1985年推出了初代Integra,車架代號AV,外觀上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跳燈,和許多當年偏向於運動定位的車型類似,車身樣式方面,初代Integra僅有雙門跑車和五門掀背車樣式可選,與同期的思域區分開來。

沒錯,論定位型格要比思域更加運動,這樣的產品特性知道第二代Integra開始才逐漸樹立起來,第二代Integra也是一代經典,它取消了五門車型,僅保留三門跑車款,爆點在於配備了VTEC引擎,這具代號為B16A的引擎排氣量1600cc,但卻能做出160匹的驚人輸出,震驚車壇,這個轉折點也讓Integra從平庸走向運動,但以官方對其的定位來看,它更像是一台定位為運動風格的車型,僅僅是配備了大馬力發動機,但是車架和底盤還是一輛家用級的水準,直到第三代Integra的出現。

第三代Integra的爆點在於它推出了Type-R(DC2)版本,相比起普通版,Type-R有着更加輕量化的車身設計,車架強度也要高於普通版,而且底盤、剎車、變速箱和轉向機構都經過特別配置,還裝上了更加強悍的B18C發動機,馬力輸出達200匹,同樣是震驚世界。要知道的是,DC2是唯一官方出口的Integra Type R,也是唯一擁有左舵版的車型,不過日本人依然還是那麼吝嗇,輸往其他地區的Type R雖然都叫Type R,但是性能卻稍遜於純正的日規。

第三代Integra從1994年生產到2001年,生命週期比任何一代Integra都長,或許是本田想利用更長的時間來再磨一把利劍的關係吧,這無處探尋。直到2002年推出第四代,也是最後一代的Integra車型。可能是因為DC2過於成功,DC5不論在車身設計還是實力方面提升的壓力都很大。在這一代上,本田有意打造一台性能強悍的小跑車,除了Type R之外,它其他版本也擁有相當不俗的潛力。由於是跑車設計,所以這一代的Integra只有一種車身設計,那就是3門Coupe。不過這一代Integra Type R只有日規,在其他地區,如美規的第四代Integra--Acura RSX也沒有Type R,JDM還真的是JDM。

不過這代Integra還是給世人證明了兩件事情,其一就是本田能夠把一台民用級2.0L自吸引擎(K20A)做出220匹的強悍輸出,其二就是即便是用麥弗遜前懸,Integra還是能延續街霸之名。

但隨着泡沫經濟的破滅,二次元風潮的興起,日本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把汽車當做愛好,市場的收縮也導致Integra後繼車直接被砍。不過在大洋西岸的中國和東岸的北美,Integra迎來了第二春。在中國,Integra就是廣本的思域,中文名叫型格(沿用了粵港澳地區對於Integra的叫法),兩車之間只是外觀細節和配置分佈有所不同而已,但為了繼承Integra的運動精神,廣本還是給型格配備了6MT,簡直感動。

在北美,Integra還是老套路掛上了謳歌標,基於十一代思域Si的平台,並重新設計了外觀,現在變成了一台極具北美特徵的US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