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王順友走過馬班郵路

此稿原載於2005年6月5日《華西都市報》

幾天來,新華社、人民日報、四川日報以及本報在內的數十家媒體,以大篇幅報道了木裏縣郵政局馬班鄉郵員王順友的先進事蹟。本報率先於2001年獨家報道的馬班郵路,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細讀報道,記者彷彿又見到了曾經與我們一同走過馬班郵路的王順友。

發現王順友

2001年5月的一天,四川省郵政局辦公室時任主任敬宗泉在與本報社會新聞部負責人交談時,談起了該局鮮為人知的馬班郵路:“在木里藏族自治縣,大山環繞、溝壑縱橫,交通極為不便,馬班郵路仍是那裏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馬班鄉郵員常年行走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高的原始叢林中,只有騾馬相伴,他們太苦了……”

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週年前夕,當本報瞭解到馬班郵路鄉郵員被當地羣眾譽為“黨派來定期看望我們的人”時,當即決定特派記者前往採訪。2001年5月21日,本報採訪組趕赴木裏採訪。

走近王順友

聽説我們前來採訪,王順友説:“翻得過巴桑山才算得上好漢!”沒有客套,或許不懂什麼是客套,王順友直白地告訴我們,走馬班郵路要穿叢林、走深峽、翻大山、過懸崖,還要遭遇烈日、大雪、大霧等一日四季的惡劣天氣,“送一趟郵件來回半個月,全是山路,那路也是馬踩出來的,你們敢走嗎?”

見我們沒打“退堂鼓”,王順友才向我們敞開了心扉。談起在馬班郵路上行走十幾年的動力,王順友説,其實他很普通:“每個月拿好幾百,又是鄉親眼中的國家幹部,不把工作幹好,對得起人嗎?”王順友嗜酒,只要走進馬班郵路,隨身就少不了酒。喝酒是最好的取暖方式,也是在夜深人靜時給自己壯膽的好東西。而馬,則是他唯一的交流夥伴。

走進馬班郵路

2001年5月23日,本報採訪組走進了馬班郵路。當我們耗時一天登頂巴桑山時,王順友行前説的“翻得過巴桑山才算得上好漢”的聲音又迴盪在我們耳邊。

深入叢林後,我們才真正見識馬班郵路的艱辛。那場令我們至今不忘的暴風驟雨出現在高山叢林一處開闊地。“快躲起來,天要變臉了!”話音未落,只聽“轟隆隆”一陣晴天霹靂,好像萬炮齊發落在我們頭頂!緊接着,狂風呼嘯而至,把人馬吹得飄搖不定!驚雷炸響之際,傾盆大雨毫不留情地從我們頭頂澆灌而下。我們周身被雨水澆透,漸漸麻木了……半小時的疾風驟雨後,暴雨夾着拇指頭大小的冰雹又劈頭蓋臉向我們猛烈襲來!狂風裏,那顆顆冰雹像槍膛裏射出的彈頭一樣,鋭利地擊打在我們臉上。

歷時7天,行程80多公里,我們走過了那條被當地羣眾譽為生死險途的高山郵路;走過莽莽原始叢林,我們才真正認識了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

7天后,我們回到木裏縣城,特地去了一趟王順友離縣城10多公里的家。至今,我們忘不了在他家裏看到的酸楚一幕———兩筐土豆、一袋苞谷、兩塊吊在房樑上捨不得吃的臘肉,這便是他留給妻子和一雙兒女的全部口糧!

“這是一部教材”

國家郵政局局長劉立清通過本報報道瞭解到馬班鄉郵員的艱辛工作環境後,於建黨80週年當天,在北京接見了兩位馬班鄉郵員,圓了他們希望在天安門國旗下照相的夢。那天,劉立清局長再次閲讀了本報系列報道,當着記者的面,他聲情並茂地説:“馬班鄉郵員確實太苦了。”並緊緊地握住馬班鄉郵員的手説:“我代表郵政系統的所有員工,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後,他揮筆批示:“這是一篇弘揚郵政職工艱苦創業的絕好教材,十分感人。請機關黨委組織機關職工人手一份,細細閲讀,要使每個人從中受到教育。”記者宋永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2 字。

轉載請註明: 我陪王順友走過馬班郵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