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作者:雕鴞
編輯:冷小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1950年那個夏天,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大軍壓境下步步敗退,剛剛打完二戰、以英雄軍隊自居的美軍遭到了狠狠一記重錘,聯合國軍被迫退守朝鮮半島上最東南的一個彈丸之地——釜山,朝鮮軍隊似乎只需要再向前一步,就能將美國及其盟友通通踹進太平洋裏。
戰敗的陰影籠罩了美軍,也令美國政府憂心忡忡:美國不能接受被趕出朝鮮半島,更不能容忍蘇聯將取而代之。從這一刻起,是否要在朝鮮半島上使用核武器以挽回敗局,就成了美國政府和軍方高層討論的重點話題。
朝鮮「核戰爭」
1950年7月,杜魯門總統下令要求空軍戰略司令部司令柯蒂斯?李梅將具備核打擊能力的B-29戰略轟炸機部署到英國,藉此對蘇聯西部形成核威脅。8月,20架具備核打擊能力的B-29轟炸機飛往位於關島的美軍基地,這些轟炸機都能投放當時美軍大量生產的Mark4型核彈,爆炸威力超過30000噸。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不過,轟炸機來了,核彈卻沒跟着一起來,因為杜魯門總統仍然寄希望於「美軍最出眾的將領」身上,希望他能夠扭轉局勢。
當然,身為西點軍校有史以來最出眾的畢業生之一,聯合國軍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肯定是有好幾把刷子的。1950年9月15日,一場堪稱史無前例的兩棲登陸戰在仁川打響,聯合國軍再一次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立足之地,而沃爾頓?沃克率領的第8師則趁機從釜山突圍並與友軍會和。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很快,戰場局勢迅速發生了逆轉,隨着首爾被聯合國軍再一次佔領,後勤補給愈發吃力的朝鮮軍隊落入下風,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鴨綠江邊。當時幾乎所有的美國軍事學者都認為,這場戰爭很快就能在聖誕節來臨前結束——前提是蘇聯和中國不插手的話。
當然,中國和蘇聯不可能坐視不管。10月8日,由於美國的軍事威脅已經擺到了眼前,中國正式決定介入朝鮮戰爭。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首次與聯合國軍展開交戰。11月,美軍偵察結果判斷「中國正在將大量富有戰鬥經驗的部隊部署到北朝鮮,其數量超過了30萬人」,此時,自信滿滿的麥克阿瑟也不得不開始正視志願軍的存在。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被「下放」的原子彈
志願軍的加入,使得朝鮮戰爭的局勢再一次被扭轉。初入朝鮮的志願軍在戰鬥中接連取勝,而後續部隊正在源源不斷地跨過鴨綠江,同時蘇聯也對志願軍的行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行動支持,這對美國政府構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到了11月30日,杜魯門總統在一次記者發佈會上公開表示「美國正在積極考慮使用核武器。」而這一發言,也被廣泛視為美國對朝核武使用方略從「戰術威懾」轉變為「戰術打擊」的開端。
當然,杜魯門不好親自下令要求動用核武器。於是,在記者詢問美國政府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和方式時,他機智地表示: 「這些是軍人負責的事情,我不是負責傳遞這些內容的軍事人員……前線指揮官將一如既往地負責判斷核武器的使用事宜。」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外界普遍認為,杜魯門總統此言將核武器的使用權下放給了麥克阿瑟,是為了避免造成嚴重後果後,美國乃至國際社會對他個人的攻擊,為自己的政治生命延壽。
諷刺的是,美國媒體紛紛批評杜魯門將核武器使用授權送給麥克阿瑟的行為,即使白宮發佈了通告澄清,表示 使用核武器的最終決定權僅屬於總統,但各路媒體仍然沒有放棄對杜魯門的批評和指責,間接導致了杜魯門的政治生涯落下了無法抹去的污點。
朝鮮上空的34枚核彈
面對攻勢兇猛的志願軍,麥克阿瑟心裏也沒譜,早前釜山之圍的恐懼他仍沒有忘記。在杜魯門「口頭授權」麥克阿瑟可以使用核武器後不久,12月9日,麥克阿瑟組織高級軍官會議,要求以沃爾頓?沃克、考特尼?惠特尼為代表的各部隊的指揮官評估前線局勢,判斷是否有必要使用核武器,並正式將使用核武器納入戰術層面考慮範圍。
12月24日,經過慎重考慮後,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提交了一份清單,其中明確要求「準備34枚Mark4型原子彈以打擊北朝鮮和中國境內的軍事目標」,同時還要求戰略空中司令部準備好能夠投放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部隊。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 在沖繩的B-29轟炸機,當時那些核彈就部署在此
據公開資料指出,在麥克阿瑟出具的文件中,並沒有計劃用核武器攻擊志願軍的前線機場、倉庫等軍事設施,而是將目標對準位於中國東北和山東半島的重工業基地和大型城市, 意圖靠着大量的人員傷亡來「癱瘓志願軍的戰鬥意志」,並藉此迫使中國退兵。此外,他還意圖使用有放射性的核廢料來阻止志願軍的前進,但因為實施起來過於困難而作罷。
憂心忡忡的第三方
不出所料的是,這份文件得到了杜魯門總統的高度讚賞,1951年4月6日,杜魯門總統正式批准將9枚Mark4型核彈運往亞洲,並將其使用權全權交給麥克阿瑟。但是,美國國會與原子能委員會非常不放心。他們認為麥克阿瑟會過激地使用核武器,激怒中國和蘇聯,進而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將這幾枚核武器轉移到了位於沖繩的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手底下管理。明 面上,因為投放核武器需要依靠戰略轟炸機,因此核武器和轟炸機呆在一起顯然更合理,但實際上,是為了讓核武器儘可能遠離麥克阿瑟這位「遠東天皇」的勢力範圍,避免他做出什麼蠢事來。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除此之外,時任英國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也對此深感憂慮。此前杜魯門總統宣稱將核武器使用的決定權下放給麥克阿瑟時,就已經刺激到了這位傳統的英國人——他認為杜魯門在核戰略上的失態,正在麥克阿瑟的助推下一步步將美國和中國甚至蘇聯拖向戰爭的深淵。
除此之外,法國、日本等國也在擔心朝鮮戰爭一旦升級為美蘇中三國間的全面大戰,那麼剛剛因為二戰受到重創、仍在緩慢恢復中的世界經濟和秩序將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因此,在艾德禮訪問美國時,曾多次暗示杜魯門 「儘可能避免使用核武器」,至於杜魯門到底聽沒聽進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背鍋的麥克阿瑟?
許多學者認為是麥克阿瑟和杜魯門令朝鮮戰爭有可能升級為核戰爭,但根據美軍1989年公開的會議記錄顯示, 麥克阿瑟並不主張率先使用核武器,真正希望在朝鮮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以扭轉局勢的人,實際上是杜魯門總統。
1951年初,杜魯門總統曾要求麥克阿瑟將核武器進行前進部署,但遭到了麥克阿瑟的拒絕。在接受參議院調查前,麥克阿瑟本人也多次表明「從不建議華盛頓在朝鮮使用核武器」,並辯解稱「任何主張都只是以個人身份對華盛頓的建議。」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尼克松也在回憶錄中為麥克阿瑟站台,表示曾與麥克阿瑟談論廣島和長崎的兩次核爆, 麥克阿瑟多次強調「無法接受對平民使用核武器」。
最終沒能投下的核武器
當然,麥克阿瑟本人的確希望朝鮮戰爭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國問題」,並欲將其擴大為與中國的全面戰爭,但他的主張隨着1951年4月杜魯門總統將其撤職、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成為總指揮告終。
事實上,麥克阿瑟與杜魯門不僅僅是在核武器使用上有着分歧,杜 魯門希望儘可能避免與中國或蘇聯爆發衝突,並且使用核武器迅速穩定局勢、確立美軍在朝鮮半島上的絕對控制,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麥克阿瑟被撤職後,杜魯門同樣將核武器使用與否的決定權交給了李奇微,但李奇微同樣認定核武器的使用有悖原則,因此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始終沒有動過使用核武器的念頭。加上國會的阻撓與對蘇聯的忌憚,杜魯門雖然有心扔核彈,卻沒能如願以償。
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完成,這34枚一直懸在世界各國人民心頭的原子彈,至此才安然落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2 字。

轉載請註明: 懸在朝戰上空的34枚原子彈,為何最終沒有投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