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不站隊”,美國“聯合制華”方案難成 | 新京報專欄

默克爾“不站隊”,美國“聯合制華”方案難成 | 新京報專欄

德國總理默克爾,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3月25日至26日,歐盟峯會於布魯塞爾舉行。在結束歐盟視頻峯會後,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對華政策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不一致。

據瞭解,拜登正試圖重建一個“共同戰線”來應對中國日益上升的影響力,而此次峯會也是2009年以來美國總統首次參加的歐盟峯會。

美國政府似乎看到了對華以及對歐政策調整的聯動性,聯歐是為了制華,制華也利於聯歐,因而心急火燎向歐盟屢屢喊話,希望美歐在對華問題上步調一致。

在對華政策上,拜登政府認識到當前美國實力在全球相對衰弱的現實,幾乎全盤接受了特朗普對“大國競爭”的看法,認為和平與發展不再是國際形勢的主流,只有通過競爭才能重樹美國領導地位。

儘管美國政府仍在全面評估對華整體戰略與政策框架,但已明確將中國定位為“最嚴峻的競爭者”,並將應對中國崛起作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挑戰。

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政府都將中國視為最具實力的競爭對手。只不過,拜登政府調整了競爭方式,不再是特朗普那樣揮霍“蠻實力”或者“單打獨鬥”,而是強調價值觀外交凝聚西方共識、藉助同盟體系分擔競爭壓力,希望通過陣營式對抗將對華雙邊競爭轉化為多邊競爭,以此贏得美國的優勢地位。

對歐政策上,拜登政府急於修復“特朗普衝擊波”對跨大西洋同盟的損害,希望通過將中國塑造為同盟共同挑戰,以此凝聚美歐團結,重新確立西方世界領導權。

在美國政府的強力推動下,美歐針對中國的協調相較特朗普任內有所加強。從政策層面看,美歐等西方國家此前分別以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為藉口宣佈對中國有關個人及實體實施單邊制裁,在美國看來是協調歐洲盟友一致對華的初步成果。

從機制層面看,布林肯在24日與博雷利會面後,宣佈正式重啓美歐中國對話機制,用於討論如何應對中國挑戰。

然而,拜登政府此輪政策調整,只是企圖利用歐盟維護自身霸權的權宜之計,並非對歐盟有利的戰略調整,與歐盟自身利益和戰略訴求不相契合,難以贏得歐盟真心實意的支持。

美歐只能形成有限的戰術聯盟,無法形成整體對華的戰略聯盟,更不會出現類似冷戰時的陣營對抗。

一方面,不能低估歐洲的戰略自主性,歐洲不會徹底迎合美國設定的“大國競爭”框架調整對華政策,只是在利益重疊領域與美保持一致。

在經濟層面,美歐決策者與中國交往的規則趨同,在有相同關切的涉華問題上傾向於合作,最主要的領域是所謂“更公平的貿易行為”,共同施壓中國擴大對外資的開放程度,減少非關税和監管壁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

另一方面,美歐的身份特性、利益和政策關注點均不同。美國主要從霸權護持的角度思考對華政策,而歐盟的主要關切仍為中國是否尊重經濟交往規則、是否擁護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

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這次歐盟峯會後所表示,歐洲對華政策將繼續貫徹“歐洲主權”,歐美有共同之處,但並非完全一致。

默克爾的觀點代表了歐洲內部務實理性的聲音,這些人在對華認知和政策上與美國存在顯著差異,雖然都在思考中國發展的影響、醖釀應對措施,但更強調歐盟要求自強的戰略覺醒。以默克爾為代表的歐洲政壇“理性派”認為,歐盟應當為美國之後再次轉向類似“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做好準備,不能一味隨美起舞,損害歐盟自身利益。

不可否認,美歐是盟友,二者在利益和目標一致的領域聯手施壓中國的情況難以避免,但中歐在經貿往來、全球治理上的利益交匯點也在增加,歐洲與中國合作的價值持續上升。

布林肯此前訪歐時也表示,美國不會強迫任何盟友在中美之間選邊。總的來説,歐洲謀求戰略自主是大勢所趨,在這一進程中需要開展對華務實合作,不會輕易捲入美國設計的“大國競爭”陷阱,仍將在盟友關係和自身利益間有所平衡,更不會在中國議題上徹底倒向美國。

□孫成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編輯:丁慧 校對:劉軍

來源:新京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6 字。

轉載請註明: 默克爾“不站隊”,美國“聯合制華”方案難成 |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