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一名水兵拍下了讓你意想不到的西沙羣島
▲西沙七連嶼,既像一串美麗的項鍊,自然地鋪排在蔚藍的大海上,又像一枚張開的貝殼,裹含着7顆美麗的珍珠。圖/視覺中國
▼
西沙羣島的風光是寧靜的,這寧靜背後需要守護。
▲西沙銀嶼沙洲。圖/視覺中國
人們普遍沒想到中國還有這麼美麗的島嶼,
“中國最美十大海島”的第一名
▲猶如一塊玉石的區域為西沙永樂龍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藍洞。圖/視覺中國
孫振軍
▲1982年底,在海邊看夕陽的西沙漁民。
*以下內容為攝影師自述
戰艦一出港,海水的顏色開始變化:
▲1982年初,落日下的西沙永興島碼頭。
我在守衞西沙羣島前線的某水面艦艇部隊做戰地報道員。
▲1985年,西沙羣島上唯一的一個百貨商店內。
▲1985年,當時西沙羣島上最好的一座樓。
我當時還拍攝了大量反映官兵和島上居民日常生活狀態的照片,
▲1984年,業餘時間閲讀是西沙民兵的一大愛好。
▲1985年,後方基地某軍港內舉行閲兵式。
▲1985年,夕照西沙。
今日的三沙市委、市政府駐地的永興島,一直是西沙人心目中的聖地,
▲1983年3月,從西沙羣島人民武裝部走向打靶場的西沙女民兵。
▲1985年5月,西沙永興島碼頭。
永興島是西沙羣島唯一跟海南島有補給船通航的地方。
▲1985年,永興島。在西沙海戰中屢建功勳的705船。
▲1984年,西沙水兵定期回海南休整、體檢。
有的人看完家信後笑不攏口,一蹦三尺高,恨不得跳到天上去,因為家裏有喜事或很平安。一旦遇到這樣的場景,我都熱衷去拍照,甚至當時沒有抓住精彩瞬間,讓這些官兵、職工、漁民再演示一遍,他們也非常樂意地配合。
▲1984年春節前,西沙戰士們在讀家信。
▲1982年,電影《少林寺》熱到軍營。兩名在海邊練武的軍人。
但有的看完電報或家信後,馬上捶胸頓足、失聲痛哭,當場癱跪在碼頭上,對着大陸的方向“咚咚”磕頭……因為,這遲來的家書帶來了天大的噩耗:老父親或老母親,或家中其他的親人,早已在幾十天或幾個月前,就不幸去世了……但是,遇到這樣的場景,我卻從來沒有拍攝過。倒不是當年就有多麼高的境界與覺悟,但卻有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同是天涯守邊人的感覺。
▲1984年,西沙戰士在星期天休息時合夥拆洗被子。
▲1983年國慶節,在海南參加閲兵的西沙水兵。
東島
▲樹和鳥的水墨之歌。
▲鳥兒在樹上休息。
“鳥島”
▲羽毛很有特色。
島上還有一羣所謂的野牛、野驢、野羊。
這些動物們
▲一個蹲在海龜身上吃飯的漁民。
早期的登島者並沒有保護這些已經屬於野生動物的物種,經常發生掠殺的現象。有一次我和我的戰友們帶着相機、揹着手槍在東島的雨林裏閒逛,非常意外地遇到了一隻很像羊的灰傢伙,驚恐地在我前方三五米的地方望着我們。
▲1983年,與小海鳥合影的我。
它是西沙中的“戈壁灘”、西沙中的“西藏”,更因為它離西沙的心臟永興島最遠,
▲1982年2月,中建島水兵。
▲1985年春節前夕,一羣水兵在軍艦甲板水上吃飯。
缺水、缺電、缺青菜是共性,自不在話下;更艱苦的是,
▲1984年11月,西沙民兵在觀察空中敵情。
▲一架即將飛往西沙的軍機。
遇到島外來的、大陸來的人時,人人掛着笑臉,個個翻箱倒櫃的,把平時收藏的海螺、貝殼、海石花等寶貝,一股腦兒往人家手裏塞,就像對親爸親媽親兄弟一樣親熱。
▲1984年夏,一羣在石島上眺望大海的西沙軍人。
▲1983年冬,西沙獵潛艇部隊戰士在用教練彈練習臂力。
中建島的弟兄們對我們捎去的家信、書報、電影,相當喜愛,那時候我們最愛看的電影叫《劉三姐》。有時為了給島上官兵捎帶這些精神食糧,去中建島值班的軍艦,有的寧肯在海南島或永興島推遲好幾天的。
中建島上當年除了偶爾有幾個歇腳的漁民外,再無閒雜人等。因此,這裏不需要保持太嚴肅的軍容風紀,甚至不需要穿什麼正規軍裝。我留下的許多戴草帽、穿褲頭背心的照片,許多就是在中建島拍攝的。
▲1985年夏,戴草帽的我。
▲1985年,穿着短褲伏案讀書的我。那個時代沒有空調甚至極缺電風扇,想要降温就只有少穿點。
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香港、澳門的漁船在中建島一帶作業,都在我們的保護範圍,因為都是一家人。
▲每逢重大節日,榆林基地都要舉行閲兵式。
▲1984年6月,正在進行編隊訓練的西沙水面艦艇部隊。
▲1985年,停泊在海南某軍港中的軍艦。
▲1984年9月,在西沙修建工事的海軍攻城部隊官兵。
琛航島烈士陵園從落成至今,至少經歷過四五次大的改建,
▲1982年3月,西沙羣島琛航島上的革命烈士陵園。
近四十年後的西沙羣島,已經是三沙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今日我國永樂羣島的一個航標塔。
我畢生都將自己視為西沙的兒女
▲今日我國珊瑚島附近的全富島上生產的居民。
孫振軍在上世紀80年代在海軍服役期間多次前往西沙,
看老照片、聽當年的故事,何嘗不是一種時光旅行?那些被定格的瞬間,
▲曾經那些艱苦、歡樂的歲月,永遠不會斑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