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望向列車窗外。
工人準備在林芝站卸貨。
復興號行駛在山南市境內。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徐馭堯攝
核心閲讀
拉林鐵路開通運營至今,“動車出行”已成為當地許多居民的日常出行方式。隨着城市間出行時間縮短,藏東南腹地和內地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更加密切,產業發展不斷提速,越來越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飛馳在雪域高原的復興號動車組,正實實在在地改變着當地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載着老鄉們奔向日新月異的未來。
清晨7時許,海拔3700米的拉薩火車站逐漸喧囂起來——拖着行李箱、戴着大墨鏡的遊客,穿着藏袍、拎着大包小包的當地居民,三五成羣,等待着廣播通知。
“乘坐C881次列車的乘客請前往檢票口……”廣播聲響起,鬆散的人潮開始緩緩流動。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和普速列車並列停靠在站台,陽光從站台東頭灑進來,滿目生金。一年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拉薩站出現,“坐上動車去遠方”已成為常見的出行方式。
然而,就在一年前,這一切仍是夢想。
此前,西藏的東南部地市山南、林芝等一直沒有被鐵路網覆蓋。2021年6月25日,拉林鐵路開通運營,藏東南地區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復興號首次行駛在高原大地。
拉薩,出發——
出行方式開始改變
在綠色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前,不少遊客掏出手機拍照。“這是我第一次在高原乘坐動車,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紀念一下。”一名來自西安的遊客説。
“鐵路開通以來,無論是遊客還是本地居民,都愛在這裏拍照留念。”列車長譚珍走了上來,笑着向記者介紹。
對譚珍來説,最新鮮的是速度。此前,西藏境內只開行普速列車,這意味着相對公路來説,鐵路的競爭力相當有限。隨着拉林鐵路通車,鐵路的便利性進一步凸顯,通行時間大大縮短。雖然設計時速是160公里,但相比此前的普速列車已經提升了很多。
對乘客來説,最新鮮的則是景色和體驗。乘客依次走上列車,把行李放上行李架,車廂裏很快熱鬧起來。“這趟車有個特點,你猜我們的什麼票賣得最好?”譚珍邊走邊問。
“二等座?”記者根據經驗判斷。
“是商務座和一等座!”譚珍給出了答案,“我們的商務座和一等座常常是一票難求。沿途景觀壯美,大家都想在更舒適的位置欣賞美景。”
以前,從拉薩到林芝,開車走高速公路要4個多小時。復興號通車後,時間縮短到3個多小時。“總時間只少了1個小時,價值真有那麼大嗎?”有人對此頗有疑惑。
變化不能只算時間賬。鐵路選擇了與高速公路不同的路線——線路並非最短,但力爭覆蓋更多沿線區縣。現如今,從拉薩到林芝,一側為高速公路聯通,另一側通過鐵路串聯,沿線的各個區縣都被納入快速交通網絡。
在拉林鐵路工作的一年時間裏,譚珍印象最深刻的乘客是一個藏族孩子。那一次,一個皮膚黝黑、揹着大包的小男孩吸引了她的注意。
譚珍回憶,孩子叫扎西,是和家人坐火車去拉薩上小學,並去找以往半年才能回家一次的姐姐團聚。他的家鄉在山南市加查縣,是此前未曾通高速公路的縣,鐵路不到兩個小時的路程,開車要四五個小時。
譚珍説:“這條線跑多了,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這不僅是一個建設領域的巨大成就,更為許多人帶來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據介紹,拉林鐵路覆蓋地區面積達22.63萬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為131萬。開通運行一年來,累計運送旅客113.7萬人次,正實實在在改變着人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
山南,飛馳——
產業發展不斷提速
登車,把手裏大包小包的東西放在行李架上,乘客桑珠累得直喘粗氣:“這些都是樣品,帶來展銷的。”
桑珠是土生土長的加查縣人,和家人從事製作藏碗等手工藝品已30多年,如今經營着一家制作民族工藝品的企業。“民族工藝品主要面向遊客和專業愛好者,大家往往喜歡看到實物再下單。各類展會、門面店鋪依然是我們現在主要的銷售渠道。”桑珠説。
對桑珠來説,跑一趟山南或者拉薩市區銷售自己的產品雖然是家常便飯,但時間和經濟成本都是挑戰。“現在,一張火車票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做生意方便多了!”桑珠説。
列車跑出新速度,沿線產業也迎來新機遇。國鐵集團運輸部負責人介紹,拉林鐵路縮短了沿線城市間的出行時間,密切了藏東南腹地和內地間的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拉薩、林芝等城市的“3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為富民興藏注入了強勁動力。
“拉林鐵路開通後,我們縣的旅遊產業發展得更好了!”湖北援藏幹部高大權,如今是加查縣副縣長,前不久,他前往拉薩參加旅遊部門舉辦的山南市旅遊推薦會。
“説真的,去之前其實期待不高。”沒想到,今年的推介會格外成功。一番打聽,高大權才明白,很多人在週末選擇出行目的地時,會優先選擇火車覆蓋的區域,距離拉薩約2小時火車車程的加查,因此成了很多人的新選擇。
去年以來,加查縣的酒店牀位快速增長,從此前的300多張,增長到500張左右。加查縣還在火車站開設了接駁車,通向縣城和一些熱門鄉鎮,幫助遊客出行無縫銜接。
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加查縣還盛產核桃。為了優化核桃加工產業鏈,當地引入長江大學的研究團隊,為核桃產業提供優良品種選育、嫁接等科技服務,併成功開發核桃肽、核桃蛋白等精深加工產品。
設計包裝,讓加查核桃成為遊客的伴手禮;聯繫客户,通過火車把加查核桃賣到更遠的地方;精深加工,不斷提高加查核桃的附加值……
列車飛馳,穿過河谷、山林和無數的壩子。沿線潛藏着許多有待開發的資源,沿着鐵路而來的人們,也為當地產業加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朗縣,聯通——
生活交通更加便利
朗縣位於拉薩和林芝的中點。過去,當地羣眾去這兩地,都需要奔波很久。直到鐵路穿過朗縣縣城,曾經的不便被列車遠遠甩走。
老人需要攙扶,孩子需要照顧,朗縣縣委辦的工作人員付林英正拉扯着一家老小登上列車。儘管有些手忙腳亂,但能去林芝市區看望丈夫,一家團聚,想想就很開心。
朗縣到林芝市區,雖説只有200多公里,但沿途全是崎嶇山路,自駕需要4個小時,坐大巴則要五六個小時。付林英的丈夫前幾年被調往林芝市區工作,由於交通不那麼便利,一家人聚少離多。
鐵路通車一年來,付林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作不忙的時候,週五晚上可以前往林芝,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丈夫在林芝車站等待,接上老小回家,一家人可以共度温馨的週末。
拉林鐵路開通後,最高日發送旅客4300餘人次,許多像付林英一樣的家庭有了更多團聚的機會。
除了快捷、舒適,準時、穩定也是鐵路的優勢。曾任朗縣發改委主任的尼瑪次仁在車上翻開一本書,安心地讀着,不再焦慮抵達時間。
因為需要跑各種項目的審批手續,從朗縣往返林芝和拉薩是尼瑪次仁工作的日常。沿途都是山路,開汽車除了危險,時間上也有不確定性。一次,他乘車前往林芝參與項目評審,但是到米林縣時遇到山洪,道路被沖斷。他不得不留在當地,錯過了項目的評審時間。
“重新組織評審,那就得重複投入時間、精力和資金。” 尼瑪次仁感慨。
正因如此,尼瑪次仁一般需要為路途留出充足的時間,提前一到兩天是常事。如今,他再也沒有這樣的顧慮。第二天在林芝市區有公務,自己下午依然可以在單位正常辦公,晚上按時到火車站即可。
應對不確定性意味着額外的成本。無論是探親還是差旅,人們都期待着更準時、更穩定的交通方式,鐵路因此成了更好的選擇。
林芝,抵達——
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欣賞着窗外美景,不知不覺間,林芝站到了。這裏是眾多遊客旅途的終點,但對林芝市巴宜區布久鄉朵當村村民平措來説,林芝站是他和老鄉追求幸福生活的起點。
一列列車緩緩駛入林芝站,和客運的綠色復興號列車不同,這是一班滿載物資的貨運列車。
又到了平措的忙碌時刻。“開工了!”平措招呼着夥計,4輛叉車迅速到位,開始卸貨作業,要裝卸的是飲料和麪粉等生活物資。
一年來,包括6100多噸飲食品、3800多噸電器等在內的商品運達林芝站。曾經,這些貨物都要經公路運輸——費用比現在的火車運輸貴好幾倍,更別提一些很難利用公路進行大規模運輸的特殊建築材料。
依託鐵路發展貨運,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還讓一些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將貨物裝上叉車後,裝卸工尼瑪調轉車頭,再把貨物整齊地碼放在一側的卡車上,操作行雲流水,相當熟練。平措豎起了大拇指:“看到旁邊的大吊車沒有?尼瑪正準備考證。要是考過了,工資又能長不少!”
去年夏天最忙的時候,貨場裏總共有六七十名裝卸工人,朵當村裏有勞動能力的人大多在這裏工作。“此前大家外出打工,辛苦不説,心裏還要惦記着家人。如今在貨場工作,幹完活就能回家吃飯。”平措説。
眼下,鐵路部門就近招收了400多名羣眾從事保潔、安檢等工作。依靠拉林鐵路,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拉林鐵路通車之日,當地居民的朋友圈裏傳播着一則短視頻:復興號駛過,一羣在地裏坐着的羣眾向鐵路揮手致意,一個孩子興奮地搖擺起來。那時,人們對這趟列車還很陌生。
拉林鐵路通車一週年之際,記者在車上遇到一個叫卓瑪的孩子。她來自那曲市安多縣申格卡崗村——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乘坐動車組列車。向窗外眺望,卓瑪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火車在橋樑和隧道中穿行,山川河流、樓房道路也不斷在她的眸子裏閃過。
卓瑪終會習慣復興號飛馳雪域高原,如同她會習慣家鄉的日新月異一般。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5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