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峯會:一場名為團結的“演出”

也許,美歐都希望從“展現西方堅如磐石的團結”中獲得安全感,但這恰恰是眼下最稀缺的東西。

英國康沃爾郡,以海灘、衝浪和大西洋美景聞名。兩百多年前,那裏曾是一片礦區,與工業革命歷史緊緊相連。

如今,英國人希望在此創造彰顯西方世界團結的新歷史:11日至13日,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將就一系列全球問題展開討論,應對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促進經濟復甦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重點議程。

精心挑選“舞台”

英國時隔8年舉辦G7峯會,首相約翰遜精心挑選了“舞台”。這是疫情暴發以來G7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是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菅義偉的首次G7峯會之旅,也可能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卸任前最後一次峯會亮相。受邀出席的還有歐洲理事會、歐盟委員會主席,澳大利亞、韓國、南非等國領導人。

G7峯會:一場名為團結的“演出”

康沃爾郡有着綿延數英里的沙灘。來源:Dailymail

但當拜登、馬克龍和默克爾等領導人在卡比斯灣上空透過專機舷窗往外看時,能期待看到什麼?

大西洋兩岸,曾是世界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從倫敦、巴黎到紐約,人們用“大西洋燈帶”形容大西洋兩岸星羅棋佈的繁華。但如今,人們再度凝視這條“燈帶”的時候,看到的恐怕是日漸褪色的景象:“脱歐”衝擊了英國的政治經濟,美國在社會撕裂的夢魘裏徘徊,“黃馬甲”擊碎了法國的驕傲……

G7國家各有各的煩惱,G7機制本身也面臨着類似困境。近年來,由於在一系列全球事務上沒有拿出有效應對方案,G7的輝煌時刻一去不復返,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上台更引發了“西方缺失”的大討論。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儘管如此,美國總統拜登仍然需要這樣一個場合,告訴世界“美國回來了”。他臨行前發表文章稱,歐洲之行是為了實現美國對盟友及夥伴的“新承諾”,以團結“民主國家”。

裂痕短期難補

問題是,新承諾能彌補舊裂痕嗎?

為了營造團結氣氛,七國集團在峯會前展示了一些“誠意”。上週舉行的七國集團財長會就全球税收改革達成協議。此前,七國集團還同意共同努力,確保強大的、可持續的、平衡的和包容的全球經濟復甦。

但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復甦之路,恐怕並不樂觀。一些人期待的“拜登效應”並未發生。美歐兩家智庫聯合發佈的民意調查顯示,德國人和法國人對美國國際影響力的看法並沒有因美國政府更迭而改善。

儘管拜登高喊“美國回來了”,但《紐約時報》指出,歐洲無法確定美國前進的方向。隔岸見證了國會山騷亂、疫情防控失利等一系列亂象後,歐洲人不知道四年後美國又會選出怎樣一位總統。他們擔心,美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事實上,大選後美國社會仍在繼續分裂:社會階層固化繼續加速,政治極化催生“認同政治”反過來進一步撕裂社會。

G7峯會:一場名為團結的“演出”

拜登(左)和約翰遜。來源:路透社

另一方面,除了被上任美國總統傷害的盟友感情有待修復,美歐在經貿、防務合作和大國關係等方面也存在分歧。美國和歐盟領導人希望通過下週在布魯塞爾的會晤結束貿易爭端,但能否在談判桌上取得突破仍是未知數。

放棄盲目熱情

美國重塑盟友體系的一大目的是應對大國競爭,但歐洲的目標,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言,應當追求“以結果為導向的多邊主義”。慕尼黑安全會議9日發佈的年度安全報告稱,眼下全球在抗擊新冠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上需要多邊合作。而近年來歐洲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美國奉行“美國優先”,更令歐洲不得不重新審視此前依賴美國的防務政策。

某種意義上,歐洲已經放棄了對美國盲目的熱情,日前曝光的美國對盟友的“竊聽門”更讓這種熱情碎了一地。連美國媒體都認為,拜登團隊“在表面的禮貌之下,對歐洲的關切毫不在意。”而在歐洲人看來,特朗普式寫在臉上的美式傲慢似已一去不復返,但熟悉的“友好而客套”的美式傲慢正在迴歸。

G7峯會:一場名為團結的“演出”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右二)和夫人凱莉·約翰遜(右)與美國總統喬·拜登和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在康沃爾郡卡比斯灣舉行雙邊會晤前散步。來源:BBC

也許,美歐都希望從“展現西方堅如磐石的團結”中獲得安全感,但這恰恰是眼下最稀缺的東西。G7峯會,也只是一場以團結為名的“演出”。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吳宇楨

編輯 深海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4 字。

轉載請註明: G7峯會:一場名為團結的“演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