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才是我喜歡的品牌!與寶馬一同開啓秋日傳“騎”之旅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綜合

説起“4+2”,大家會想起什麼?作為摩托車愛好者,我認為“4+2”代表着汽車+摩托車,截然不同的出行方式讓生活充滿樂趣。打開百度搜索“4+2”,彈出的窗口往往都是與工作、學習相關的話題。仔細想想,從走出校園到寫這篇文章,努力搬磚多年雖不輕鬆,但好在錢包也不像從前那麼幹癟。

生活在大城市中,我們往往會被工作和金錢奴役,喪失原本的自我。如今早已不會因為某件小事而開懷大笑,更多地是考慮明天和日後該如何走下去。日復一日的工作十分枯燥,卻也讓我無計所失。在渴望詩和遠方的時候,恰巧收到了一封來自BMW的邀請函。

看完邀請函後我很開心,因為活動內容很簡單,大致可以理解為開車-吃飯-玩,久違的享受生活。活動行程也不復雜,就是在北京某地集合後駕駛寶馬X1前往崇禮太舞小鎮風景區。如果從自駕遊的角度來看,本次行程可以分為出行與遊玩兩大方面。不管過程如何,本次活動對主角——寶馬X1是個不小的挑戰。

寶馬X1作為豪華緊湊型SUV,它的銷量力壓奔馳GLB與奧迪Q3。造成銷量落差的根本原因不在品牌價值與設計理念,而是與實用息息相關的空間和乘坐舒適性。就本次駕乘體驗來看,雖然寶馬X1誕生於UKL前置前驅平台,被廣大消費者譽為最沒有靈魂的寶馬之一,但它卻擁有緊緻的地盤與充滿幹勁的動力。

出行——舒適和實力尤為重要:

從出行的角度來講,一款乘坐舒適,空間寬敞的車型將增添旅途幸福感。在乘坐舒適性方面,寶馬X1擁有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座椅,前排座椅電動調節與加熱等功能將為用户打造舒適的乘坐體驗。不僅如此,它還提供了可調節腿託,進一步優化座椅對腿部的襯托。後排座椅靠背可以調節角度,柔軟的頭枕也值得稱讚。

在乘坐舒適性之外,乘坐/儲物空間更是寶馬X1的看家本領。2780mm超長軸距與同級最大面積的貫通式全景天窗,令車內盡顯愜意,體感與視覺上的雙重舒適感。寬敞的腿部空間與舒適的乘坐體驗讓旅行的幸福指數進一步放大。後排座椅可按4/2/4比例靈活放倒,最多可提供1650升的儲物容積,超強的裝載能力讓露營活動格外精彩,感應式後尾門更令裝卸過程事半功倍。

2.0T+8AT是寶馬經典的動力組合,只不過寶馬X1搭載的不是採埃孚8AT,而是愛信8AT。雖然品牌不同,但動力輸出的風格十分接近。更有意思的是,愛信8AT變速箱在激進之餘顯得更為平順,對駕乘舒適性有一定幫助。懸架方面表現沉穩,顛簸過濾的很乾脆,韌性十足的懸架充滿質感。

得益於xDrive智能全輪驅動系統的存在,讓寶馬X1在應對山地複雜路況時充滿信心,同時在動態穩定控制系統(DSC)、驅動力控制系統(PC)以及陡坡緩降功能的全力加持下,使其不斷衝破險阻,獨特的越野駕趣所帶來的高漲情緒,亦為即將到來的騎行之旅注入無限激情。

出色的駕乘舒適性,充滿質感的行駛品質以及xDrive智能全輪驅動系統帶來的強大功能性賦予了寶馬X1更多屬性,它能兼顧城市通勤,還能在蜿蜒的小路中享受駕駛樂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帶你踏過泥濘之地,也能翻越數座高山。有它作為出行的夥伴,旅途將充滿樂趣。

遊玩——開心是追尋快樂最好的途徑:

路途的駕乘體驗固然重要,但自駕遊的重點依然是”玩“。秋色9月,正值太舞小鎮反季期間。景區內遊客很少,在草坪上露營,朋友們相視而坐,此時的太舞小鎮比雪季更具魅力。

備齊帳篷、躺椅、吊牀等硬件後,放鬆心情,品一杯咖啡,享一份美食,感受天高任鳥飛的天地豪情。作為文字工作者,咖啡是工作中的必需品。在放鬆心情之餘,親手做一杯咖啡,把握果酸與苦味的比重,好比在生活中進行選擇,感觸頗深。

喝完咖啡,即可體驗“場地自行車”的魅力。作為擁有20年自行車駕齡的“老司機”,第一次感受到自行車竟然這麼難。毫無任何電子設備干預的通勤工具在速度的牽引下會蒙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刺激程度遠比開車下場更令我興奮,十來分鐘就讓20多歲的小夥子氣喘吁吁。

“4+2”出行體驗:

“4+2”出行體驗是指四個車輪加兩個車輪的出遊方式,也就是汽車和自行車搭配出行。將自行車存放在汽車上,能夠前往任何地方騎行。車載自行車架在北美地區十分流行,“4+2”的出行方式完全符合現代都市生活的品味。

日常往復的快節奏生活,更不斷引發人們對閒暇時光的無限暢想。值此美麗金秋,寶馬X1秋日傳“騎”產品體驗季讓每一位參與者盡情體驗“4+2”的愜意時光,盡情享受忙中偷閒的完美假期。在汽車難以企及的終點,發現那些本就不該錯過的風景和精彩,亦或是享受一段返璞歸真的純粹騎行,讓身體得以放鬆讓內心迴歸平靜。

寫在最後:由“4+2”組成的秋日傳“騎”之旅是一種出行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本次旅途不僅讓我認識到寶馬X1銷量力壓競品的原因,也享受到忙中偷閒的完美假期。遺憾的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期待與寶馬X1的下次相聚,一同解鎖更多新鮮有趣的生活方式,用幸福與快樂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圖/文 網通社 鄭嘉文)